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环境状况分析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状况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相比较而言,我国环境监测起步比起西方发达国家要晚一些,但自从20世纪末至今经过30多年不断的进步与发展,环境监测已从过去那种单一的环境分析发展到生物监测、物理监测、生态监测、遥感逐渐向着极其先进的自动连续监测过渡。就目前而言,监测范围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简单的从一个断面,现在可以扩展到一个城市甚至是全国。与此同时,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环境质量标准体系也接近形成,而且越来越标准化。
通过大量的调查显示,当前的绝大多数一、二级站具备良好的各项目监测分析能力(水和废水监测超过70项、降水监测12项、空气和废气超过60项、噪声震动监测共有6项),站也在最大限度的具备各项目监测分析能力,四级站必测项目指标主要包括5个大类:16项水和废水监测、7项降水监测、13项空气和废气、2项噪声监测和2项土壤固体废物监测,有些条件允许的城市开始根据当地污染的具体特点增加一些开展常规要素监测的站点,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成效。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从1995年至2001年这短短的6年时间里,空气质量监测站从起初的370个增加到1145个;环境噪声监测站从1131个增加到1142个;生态监测站从最初的16个增加到54个。这组数据足以说明我国政府对于环境监测的重视,而且已经表明会在今后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增加站点的数量。
就这一点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监测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据数据调查统计显示,在2003年,我国环保系统的监测站已经超过2300座(其中包括1个国家级、39个省级、390多个地市级以及1800多个县级,除此之外,监察站的数量也十分接近2300座(其中1个国家级,33个省级,400个地市级,2300多个县级),环境科研所也超过260所,其中包括3个国家级、30个省级、230个地市级,而且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在数量必然会进一步得到增加。总的来说,当前已经建好的监测站已具备监测环境质量和污染源以及科研监测的能力,在很多时候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开展水、渣、气、土壤、噪声等两百多个要素的环境质量、污染源、污染物总量控制的相关监测,另外如果有需要的话还可用于调查相对而言较复杂的环境问题。
截止到目前为止,环保系统现有监测仪器价值可以达到65000万元,其中液相色谱、原子吸收、气相色谱、离子色谱和色质联机等已超过1200台。我们的测算师根据对178座国控站的准确计算,监测仪器价值约为33700万元,占全国半数以上,其中“十三五”期间,环保投入超过7000亿元,这次着眼点主要是放在城市重点流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地表水、三峡库区及上游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等。
结合自身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提高环境监测技术的解决措施:(1)结合实际进行合理监测。通过大量的事实表明,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反映环境质量的实际状况,具体地说,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污染特征差异选择针对性的环境监测项目,尤其是要加强对那些对人类身体有危害的、难以降解的污染因子监测。尤为重要的是,要不断学习西方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自动化连续监测水平,对于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要如实反映。除此之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和评价能力的规范化,根据具体情况指定相应的标准和操作指南,从而最大限度的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内涵,透过表面看本质,为环境管理、环境评价和环境决策提供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2)大力加强快速监测水平。其中环境应急监测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想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当切实科学的筛选应急监测工作,第一步应确定首要污染物,接下来是确定污染源并以最快的速度测定相关指标值,最后是进行决策处理。另外,还要进一步加强自动化与快速环境应急监测设备的科研工作,应敢于打破常规去尝试一些新的事物,以便满足环境应急监测的需要。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各种环境问题的产生,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环境监测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就目前而言在机制上、系统性上等方面与西方先进国家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作为环境监测工作者,我们应该首先从意识上重视环保监测工作,然后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来掌握最新和最为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大力发展科研团队,不断提高环境监测的实际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将环境监测工作落实到位,为我国建设的健康、和谐和繁荣昌盛做出重要贡献。
[2]李茜华.基于节能需求的环境监测技术与发展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9).
在2008~2012年,分别对城区的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4个功能区噪声进行了定期监测,布设监测点位4个,监测频率2次/年,监测月份6月、12月,见表1。
监测范围为城区所有交通干线次/年,监测时间为秋季,监测点位由24个降至21个,监测道路10条,总长9700m。
2008~2012年,宁安市将城区按250m×250m划分成有效网格24个,覆盖面积1.5km2,网格内人口10.4万人。监测频率1次/年,监测点布设在每个网格中心,监测时间为春季。监测方法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噪声部分),按照国家标准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执行,见表2。
评价方法按照环境监测总站《声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技术规定》执行,根据监测结果,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分为重度污染、中度污染、轻度污染、较好和好5个声环境质量等级,详见表3和表4。
在2008~2012年,昼间等效声级,各年各类功能区等效声级均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之内,见表5;夜间各年各类功能区等效声级全部达到国家标准,见表6。
在2008~2012年,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年平均值变化范围在64.9~65.9dB(A)之间,年平均值低于国家标准。超标路段长度占总路段长度的百分比变化范围在42.6%~50.3%之间。5年中2012年污染最重,声级值最高,达到65.9dB(A)。2012年,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年平均值为65.9dB(A),低于国家标准2.1dB(A)。在监测的10300m的路段中,超标路段长度为4900m,占50%。在所有路段中,有80.1%路段声级在60~70dB(A)范围,占比最大。 根据平均等效声级的大小,按照道路交通噪声质量等级划分,宁安市城区10条交通干线分类为:中度污染道路是通江路1条; 轻度污染道路是中心西街1条;较好道路是镜泊西街、中心东街、古塔东街3条;好道路是西关路、西大街、东大街、古塔西街、新街路5条。
2012年暴露在不同声级下的路段分布状况见表7,2012年道路交通噪声统计结果见表8,2008~2012年期间各年度交通噪声统计见表9。
2008~2012年,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年均值变化范围在51.8~54.2dB(A)之间,低于控制值 (55dB(A))。处于超标声级下的人口数百分比从2008年的31.4%降到2012年的26.1%,面积百分比从2008年的34.2%降到2012年的29.2%,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不同声级下的面积和人口分布状况看,分布在51~55 dB(A)下的面积和人口占比最大为50%以上;分布在45~50 dB(A)和55~60 dB(A)声级范围内的面积和人口占比较小。
各功能区凌晨0:00~4:00为声级最低时间;4:00~10:00声级呈上升趋势;10:00~16:00声级最高,声级变化相对平稳;16:00~23:00声级呈下降趋势;全天出现两个声级高峰值,一般多出现在上午7:00~10:00和下午14:00~17:00;低值出现在凌晨00:00~3:00,此时为一天中最安静的时间。各功能区噪声相比,声级随时间变化有小幅度波动。
居民区声级最高值出现在第一季度,最低值出现在第四季度;混杂区声级最高值出现在第二季度,最低值出现在第三季度;工业区声级最高值出现在第四季度,最低值出现在第二季度。
上述情况表明,功能区噪声等效声级季节变化规律与人们在不同季节的活动程度和自然噪声的影响等因素有关。
在宁安市城区24个测点中,有5个测点分布在51~55dB(A)声级之间,占50.0%,分布在45~50dB(A)之间和56~60dB(A)之间的测点分别占20.8%和29.2%,即分布在50~60dB(A)声级区间的测点占测点总数的79.2%,因此该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具有高噪声声级较少、总平均值较低的统计分布特征半岛官网。
通过对宁安市区域环境噪声分析可见,市区大部分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值在51~55dB(A)范围之间,且主要分布于市区,监测值在56~60dB(A)范围之间,主要集中在铁路及公路干线两侧,受到了交通噪声的影响。
通过对道路交通噪声分析可见,宁安市区大部分道路的噪声等效声级值在60~65dB(A)范围之间,主要分布于市区中心地带;有4条道路的噪声等效声级值在66~70dB(A)范围之间,主要是车辆集中区域;道路交通噪声没有超过 75dB(A)的交通干线功能区噪声的年际变化趋势分析
图1居民文教区噪声趋势分析图2混合区噪声趋势分析图3工业区噪声趋势分析采用趋势分析方法,结合各功能区噪声年均值统计结果和年际趋势变化图,对2008-2012年期间各功能区噪声等效声级与年度变化的趋势进行分析。
昼间等效声级年均值变化范围在48.4~50.2dB(A)之间,呈波状变化,5年声级上升2.2dB(A),最高值出现在2012年,最低值出现在2008年。夜间等效声级年均值变化范围在44.5~45.4dB(A)之间,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呈波状变化,5年声级上升0.9dB(A),最高值出现在2008年。
昼间等效声级年均值变化范围在50.4~53.9dB(A)之间,在国家规定标准之内,呈波状变化,5年声级下降3.5dB(A)。 夜间等效声级年均值变化范围在44.4~50.5dB(A)之间,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呈波状变化,5年声级下降2.9 dB(A)。
昼间等效声级年均值变化范围在54.3~58.7dB(A)之间,呈波状变化,在国家规定标准之内,5年声级上升4.4dB(A)。 夜间等效声级年均值变化范围在51.2~53.5dB(A)之间,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呈波状变化,5年声级上升2.3dB(A),最高值出现在2012年。
图4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年际变化趋势图52012超标路段所占比例统计结果表明,2008~2012年,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年均值变化范围在64.9~65.9dB(A)之间。等效声级年均值升高1.0dB(A),最高值出现在2012年,最低值出现在2011。暴露在不同声级下路段分布状况变化不明显。
区域环境噪声年际变化趋势见图6,2008~2012年,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年均值变化范围在51.8~54.2 dB(A)之间,呈波状变化,均在控制值55 dB(A)以下。等效声级年均值除2008年外没有太大变化。最低值出现在2009年,最高值出现在2008年。 “十一五”期间各年度区域环境噪声统计见表12。
在道路长和宽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平均车流量与路面状况这两个方面是道路交通噪声值上升和下降的主要原因。由于宁安市近年来机动车辆逐年递增,主要交通干线鸣笛频繁,有的干线路况及机动车车况欠佳,使得机动车行驶时产生较高的噪音,是某些路段噪声超标原因之一,如通江路。同时路面狭窄,车辆拥挤和道路两侧的严格管理程度不够,经常出现堵车现象,也是噪声超标原因之一,如中心西街。 2012年由于道路改造,许多路面遭到破坏,使得路面状况十分不好,也是噪声提高的原因之一。
城区声源结构见图8,声源特征见表13。城区各类声源5年中声源结构基本一致,从影响范围看,依次是生活、工业、交通、其他,其构成比分别为50.0%、29.2%、12.5%和8.3%,生活噪声影响范围最大;从影响程度上看,依次是交通、工业、生活和其他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分别为58.2、55.9、48.9、46.2dB (A),交通噪声声级最高,其次为工业噪声。
城区噪声主要来源于交通、工业、生活、其他4类。从声源状况看,生活噪声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工业噪声,两类噪声源占总声源比例的70.9%,是宁安市噪声的主要声源。生活噪声源方面,白天,繁华地段的一些商场大都使用高音喇叭来进行宣传活动;夜间,有些文化娱乐场所经营者未采取有效措施,致使其排放的音响噪声声级值较高,这些都在影响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工业噪声源方面,宁安市工业噪声源对区域环境噪声的影响仅次于生活噪声,绝大多数工业企业向周围生活环境排放的噪声符合国家标准,但有些工厂只顾经济效益,不顾环境效益,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没有采取有效的消音措施,致使工业噪声污染加大。交通噪声源方面,机动车辆的乱鸣笛现象和道路的路面状况不好是造成交通噪声影响的主要因素。其他噪声源,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季节交替也会对噪声产生影响。由于宁安市地处中国东北部,因此在春季、秋季和冬季经常有大风,这对该市的噪声声级本底值有一定影响。
(1)重新进行噪声功能区规划。由于2008~2012年期间功能区、交通干线、区域环境噪声划分仍然延续着“十五”时的噪声功能区划,已不适应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致使监测点位的布设逐渐失去代表性,建议组织人员对宁安市重新进行噪声功能区划。
(2)加强交通、等部门执法力度。由于交通噪声对城市环境影响最大,交通管理部门应合理疏导车流,强化交通管制,对汽车乱鸣笛现象进行有效管理。另外对路面应进行及时维修。部门和公安机关对室外高音喇叭的管理措施还不到位,应对商场和商贩加强管理,禁止使用高音喇叭。
(3)继续加快市政基础建设。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道路交通的建设对降低噪声污染作用明显,今后应大力发展道路建设,改造和拓宽市区内街道,缓解因堵车造成的交通噪声大的影响。
岗南水库修建于海河流域子牙河系滹沱河中游的干流上,其枢纽工程位于河北省平山县岗南镇境内,距省会石家庄约80公里,坝址以上河长352公里,控制流域面积15900平方公里,加固后设计库容17.04亿m3,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发电、工业和城市生活供水等综合利用的大(l)型水利枢纽工程。岗南水库与下游28公里处的黄壁庄水库阶梯开发并联合应用,可基本控制滹沱河山区洪水,担负着省会石家庄市和下游铁路、公路、华北油田乃至京津的防洪保安任务,同时担负着300多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及石家庄市的工业和生活用水,也是首都北京的应急备用水源地,其地理位置和作用非常重要。
岗南水库控制流域内植被,以滹沱河山西省的定襄南庄为界,上游地势较高,除五台山外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天然植被不太好,黄土、砂石粒很厚,极易冲刷,是滹沱河泥沙的主要来源;五台山区及山西南庄以下,植被很好,得益于七十年代国家提倡的植树造林活动;临近库区的平山境内山麓,因《石家庄市岗南、黄壁庄水库水源污染防治条例》的颁布,先后实施了禁伐禁牧、封山育林、绿化造林等生态建设工程。近年来,在岗南水库水源保护区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在库区流域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组织实施了西柏坡山区综合开发、岗南坝上综合开发、库区上游防护林建设等工程。目前,水库保护区森林覆盖率由25%增至41%、植被覆盖率也由原来的40%增至90%。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为水库蓄积了丰富的水源,也有效控制了上游的水土流失。
随着滹沱河的开发,流域上修建了大量蓄水和引水灌溉工程,至今,已建成的中小型水库有100多座,万亩以上的灌区有20多个以及大量提水工程,致使岗南水库来水量呈现减少趋势。据调查,2000年至2009年,年均入库水量仅为3.29亿立方米,水资源极为匮乏。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需水量的增加,进一步使供求矛盾日益加剧。
自2000年4月至2011年12月,岗南水库共向石家庄市供水8.6971亿m3,其中生活供水6.4771亿m3,平均每年0.5888亿m3,环境用水2.2201亿m3,平均每年0.2018亿m3,且逐年呈上升气势,为缓解石家庄市生活和环境用水提供了重要保障,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石家庄市地下水超采和地下水位下降现象。
为防止岗、黄水库水源污染,河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石家庄市岗南、黄壁庄水库水源污染防治条例》。自此,石家庄市及平山县人民政府统揽全局,狠抓落实。依法取缔了水库中的网箱养鱼及对水库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并对库区上游实施了一系列保护环境,净化水源的工程建设。
根据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多年来对岗南水库水质的监测资料,我们对岗南水库水质进行了分析:(1)水库中的Ph值、电导率、总碱度、总硬度、离子总量、矿化度等重要离子成分均仍保持了天然水的优良属性。(2)水体中与健康有关的五毒(酚、氰、砷、六价铬、汞)检出率很少,检出的含量很低微,都在I类水范围内半岛官网,这说明水质无毒。(3)水体中重金属元素(铅、铜、镉)的含量极其微小,说明对健康没有危害。(4)在监测的各月份中水体中总磷含量有4个月超过II类水质标准,超标率5.53%。总氮含量均在正常范围内,没有超标现象。(5)水体中高锰酸盐指数有5个月超过II类水质标准,超标率6.67%,说明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存在轻微污染。(6)水体中Ca2+、Mg2+、Cl—、SO42—、HCO3—无机盐、矿物质和所需的微量元素,对的健康十分有益。水体中溶解的氧、高锰酸钾指数、生化需氧量、总氮、总磷五项指标浓度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总氮浓度值范围为0.9--3.49mg/L,总磷浓度值范围为0.06—0.145mg/L。2011年水库水质监测结果为:全年12个月份中,4、5、7、8、12月份为I类,其余月份为II类。
水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播水知识、水文化,而是一项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实践教育。我们在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进行普法宣传,提高库区群众水忧患意识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新闻等宣传工具,实事求是地报道水质情况,教育库区周边群众,以省会供水的大局为重,遵照省市政府的有关规定,爱护水体,保护水源,尽量减少人为活动的污染影响,养成“节水、爱水、知水、护水”的价值观念,学习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所要求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水政执法人员要根据《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省市政府制定的《河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石家庄市岗南、黄壁庄水库水源污染防治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时查处水库管理范围内的非法采砂、吸铁、弃渣等行为,并对上游及周边乡镇的排污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同时,加大巡查力度,坚持每周上坝两次,严防水产和畜牧养殖污染水源,严禁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对堆放废渣、垃圾和废弃物等水事案件进行处理,及时将库区各类违法活动消灭在萌芽状态,为岗南水库的水源保护工作保驾护航。
岗南水库作为省会石家庄市饮用水水源地和首都北京的应急备用水源,其水质安全与水资源保护极为重要,因此应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应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专家对水质管理员进行培训,在对水库水质定期监测的同时,应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措施和要求。另外,为及时掌握水污染事件情况,做好信息报送和分析应对,应与库区周边有关乡镇协调建立水污染信息沟通平台,建立水源地保护联系人制度。要健全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实行动态监测、区域联防。在河流的行政区划断面处设置水量、水质监测设备,严格分清污染责任,按零污染(上游不得对下游造成任何污染)的原则,对河流的污染实行有效的防治。加强现场测试能力与快速反应能力,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自动测报与预警系统,对重大污染事故实行动态监测,定期向社会公布水环境信息。加强省际水体监测,积极开展跨省的污染联防。
近年来,与水有关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频繁发生。岗南水库作为石家庄市的饮用水水源地,一旦出现突发性的水污染事件,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要努力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水污染事件的能力,切实做好水库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切实做好岗南水库工程设施和水源地保护工作,严格按着《河北省岗南水库管理局关于加强水利工程设施和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执行,各职能组织要制定并实施加强水库工程设施和水源保护的具体计划。严格执行水污染事件联络制度和月报制度,进一步加强水体污染应急机制建设,预防水污染事件的发生。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半岛官网,中小企业占国家注册企业总数的99%左右,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同时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促进竞争、活跃市场、推动经济增长和缓解经济周期冲击等方面具有大型企业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在经济相对东部地区来说欠发达的内蒙古自治区内中小企业更是占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内蒙古自治区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如下:(1)中小企业的规模逐步扩大;(2)中小企业成为推动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3)中小企业是全区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4)中小企业是促进劳动就业的重要渠道;(5)中小企业是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新生力量。而乌海作为自治区的一座资源型城市,其中小企业发展将直接影响着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乌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它地处黄河上游。是东北、华北通往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同时还是“宁蒙陕”经济区的结合部和沿黄经济带的中心,是新疆、甘肃、宁夏开发运行的大通道,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中小企业已成为乌海市国民经济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市场主体,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扩大劳动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发展速度加快,经营规模迅速提升,经济社会贡献突出,从事行业产业广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明显,由此我们对乌海地区的中小企业进行了关于经营环境和经营状况的调研。
截止2011年末,乌海全市注册的各类市场主体共22753户,同比增长6.7%,按照国家新型《中小企业各行业划型标准》,约99%的市场主体属于中小微企业,且主要集中在二、三产业的多个行业中。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235户,占市场主体总数的1.03%;从事第二产业的有1705户,占市场主体总数的7.49%;从事第三产业的有20813户,占市场主体总数的91.48%。
乌海地区中小企业遍及一、二、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二、三产业,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乌海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来源和主要的经济形式。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乌海市非公经济中小企业有886户,从业人员47904人,总产值4767537万元,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4838295万元,年度上缴税金307306万元,本年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690000万元,成为乌海地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乌海地区中小企业经营涉及煤炭(开采、洗选、焦化)、化工、建材、机械、制造、物流、冶金、纺织、家具、医药、食品、运输、酿酒、旅游、信息等各行业。本次调研发放调查问卷100家和访谈企业10家,共110家企业。其中煤炭行业14家、冶金业9家、化工业15家、房地产业4家、交通运输业11家、住宿餐饮业8家、建筑建材业12家、金融业8家、零售业15家、其他服务业12家,基本涵盖了乌海地区中小企业的经营范围,保证了调研数据的全面性。在发放的100调查问卷中,回收1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96份,问卷有效率为96%,无效问卷4份,保证了调研所得数据真实有效。
通过访谈和对问卷的数据整理分析,在与相应的文献信息参考印证之下,从数据中能够最直观地反映出乌海地区中小企业在经营状况和经营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全市只有乌海市盛达投资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开展着担保业务,2011年担保约1.6亿元。仅一家担保公司担保能力弱,远远不能满足数千户中小企业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和生产经营的融资需求。而国有银行门槛高,基于中小企业的诸多实际,融资更难。在调研的110家企业当中约占67.07%的企业出现融资困难的情况,只有3.66%的企业不会出现融资难的现象,而这些企业中只有37%的企业通过银行进行企业融资。银行门槛高,银行困难,中小企业有风险,中小企业信用度不高,几乎成了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进行融资的最头疼话题。中小企业缺少资金扶持,发展更为缓慢,甚至出现财务风险,导致企业信用更低,银行更不会倾向,致使中小企业融资陷入一个无法挣脱的死循环之中。
乌海市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小企业相关配套的服务体系亟待健全,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少,涉及领域不宽,综合服务手段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尤为突出。在调研过程中,关于社会服务方面的调查显示,约有70%的企业很少或者没有接受过政策咨询、技术服务、信息服务、行业协会服务、担保服务和管理咨询服务等社会服务方面,约67.4%的企业对各种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了解很少或几乎不了解。同时,在调研过程中还了解到2012年6月由乌海市中小企业局申报的《乌海地区中小企业“窗口”公共服务平台》方案,已经同自治区中小企业局同意并签订了承建协议,有望在2013年划拨专项资金建成窗口服务平台。此服务平台将为乌海地区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帮助,将是乌海市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完善的重要一步。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噪声污染对于居民的干扰和危害日益严重,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还会危害人们的健康[1]。城市噪声污染主要包括各种交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等,已成为困扰人们生活、危害城市环境的一大公害。如何治理噪音污染,保持城市宁静宜居的生活环境,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7]。为此,本研究采用“十二五”期间陕西省10个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环境噪声例行监测数据,分析了陕西省城市环境噪声污染程度、分布状况、产生原因及变化趋势,并探讨了城市环境声环境质量改善措施。
1.1 资料来源 “十二五”期间陕西省10个城市1 586个区域噪声测点和444个道路交通噪声测点的2010―2015年监测数据。
1.3 评价依据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和区域声环境质量依据《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HJ640-2012)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为昼间平均等效声级和夜间平均等效声级。道路交通噪声强度等级和区域环境噪声总体水平等级均分为1~5级,并分别对应评价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差”。
2.1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 2015年陕西省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5.4dB,质量等级为一般。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53.7~57.4dB。10个城市中4个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评价为较好,其余6个城市为一般。“十二五”期间,陕西省城市区域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在53.7~55.4dB,呈波动性变化,2015年最高。各城市区域环境质量级别在较好和一般之间变化图1。
秩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表明,全省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上升趋势不显著,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略有下降,除渭南市外,其余城市等效声级变化趋势均不显著,区域环境质量无明显变化(表1)。
2.2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 2015年陕西省城市道路交通平均等效声级为66.1dB,质量等级为一级。全省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在59.5~68.3dB。全省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评价为好的城市有8个,较好的城市2个。全省监测路段总长721.1km,其中8%的路段等效声级超过70dB,西安市超标路段长度全省占比最高。“十二五”期间,陕西省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范围在65.7~66.9dB,2015年与2011年相比下降0.8dB。全省声环境质量稳中略有波动,评价为一级的城市除2014年为9个外,其余年度均为8个(图2)。
秩相关系数检验结果显示,全省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下降趋势不显著,城市交通声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表2)。
2.3 噪声声源构成 2015年陕西省环境噪声的声源结构为:生活噪声占48%;交通噪声占29%;工业噪声占12%;其他噪声占7%;施工噪声占4%。可见,生活噪声所占比例最大,是影响范围最广的噪声源,其次为交通噪声。“十二五” 期间,陕西省城市区域噪声声源构成情况变化不大,仍以生活噪声影响范围最为广泛,交通噪声次之,施工噪声和工业噪声影响范围增加速度较快(表3)。
根据噪声等效声级分析,2015年全省各类噪声源强度排序:交通噪声>
工业噪声>
施工噪声>
生活噪声>
其他噪声。工业、施工和生活噪声声源强度2015年比2011年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特别是施工噪声声源强度上升较大,而交通和噪声强度有所下降(图3)。
“十二五”期间,陕西省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略有下降,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保持基本稳定。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繁荣,人们文化娱乐生活更加丰富,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娱乐、集会等活动更加频繁,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大功率音响器材等的使用,使得生活环境噪声强度和影响范围在“十二五”期间均有所增加。同时,随着城区的不断改造扩张,各城市建筑工地不断增多,施工噪声对周围居民的影响日益严重。
因此,本文建议:各级政府应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行统一监督,各有关部门对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工业企业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实施协调管理,以便更好地控制环境噪声的污染。尤其是对施工噪声应对施工现场加强管理,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居民居住集中区域,禁止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减少施工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加大监测力度,加快自动化监测网络的建设,对各种噪声污染提出更好的治理方案,为城市管理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撑。
[1]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关于加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改善城乡声环境质量的指导意见 环发〔2010〕144号[N].中国环境报,2011-01-26.
[2]刘砚华,曹勤,高小晋.我国城市声环境质量状况与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05,3:71-72.
[4]邱雪,张思冲,陈洁,等.城市声环境质量研究――以哈尔滨2006―2010年为例[J].森林工程,2015,1:38-42.
[5]张彦群,郭宇.郑州市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及防治对策研究[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5,1:64-68.
139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