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bob官方网站香港极地探险家李乐诗:人生八十李乐诗拥有很多个身份标签。全球首位踏遍三极的中国女性,探险家,环保教育者,环球背包客,电影美术指导……不论在哪一行都闪闪发光,她也始终活在热爱当中。自60年代起环游香港、全国、世界,至80年代起深入南北极探险和科考,此后投身环保公益事业、创建极地博物馆,传播香港自然之美和可持续发展经验。回顾李乐诗的80岁人生,她所有的时间和人生都在身体力行向外探索世界,向内拓展内心的疆域。“很庆幸能够按照计划来走自己的人生路。”她说。人生的三个“二十年计划”都已经完成,接下来的二十年,探险家李乐诗的人生探索之旅才刚刚开始。6月28日,关注国窖1573“世界因你而美丽——2023-2024影响世界华人盛典”,一起见证李乐诗“2023-2024影响世界华人盛典”荣耀时刻!“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由凤凰卫视集团联合海内外多家华语媒体机构发起,共同推举及表彰在不同领域成就卓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杰出华人典范。自2007年启幕至今,华人盛典已连续举办15届,“2023-2024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将于6月28日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是盛典首次落地香港。
01“我也可以去南极吗?”四度登上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雪域,十八次往返南北两极,这是李乐诗在人到中年、40岁之后开启的人生。如今回忆起地球三极的探险经历,虽然已经是上世纪的遥远故事,李乐诗记忆犹新。李乐诗是从画师成为“极地探险家”的,故事要从上世纪80年始讲起。当时,全球极地科考事业正在展开,中国极地科研水平也在迅速进步。1984年11月,中国首次派出国家南极考察队,1985年2月14日,在南极地区建立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同年5月在香港如火如荼地准备举办展览。
李乐诗彼时已是香港小有成就的商业美术行业设计师,拥有收益颇丰的公司,她被邀请参与设计展览。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到如此大量鲜活的南极科考第一手资料,看着那些海报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照片、企鹅标本,原本就喜欢旅游的她,被自然的神秘和壮阔迷住了,也忍不住想,如果是自己在南极的现场记录下那些瞬间呢?“我也可以去南极吗?”1985年9月,李乐诗向有关部门提出了申请,希望作为摄影师参加南极科考队。报名之后的2个月里都没有得到回复,就在快要丧失希望之时,她到北京南极办公室探访,两位队员问她英文名是什么。“Rebecca”,她回答,后来才得知,原来对方已经与20多位队员买飞往智利的机票了。同年11月,李乐诗到北京参加集训,之后乘坐着智利空军的大力神运输机,来到位于乔治王岛上的中国长城站,成为第一个踏足南极的香港女性。
李乐诗终于置身于强风白光严寒、庞大的冰川、奇异形状的浮冰岩石当中,还有企鹅和海豹伴随。她爱上了极地的纯净和壮阔。这份热爱一发不可收拾,此后的二十年里,她又五次踏足南极。在南极的日子很孤独,李乐诗便把从香港家里带过来的录音带对着企鹅播放,里面存放着在香港过节时唱的歌、她喜爱的粤剧小调,“企鹅听着傻乎乎的”。在南极的生活也很丰富,李乐诗观察到天空和冰雪的色彩每天都不一样。在冰天雪地里,她端着相机记录大自然的每一个精彩瞬间,空闲时也给科考队员们画素描。从南极回来之后,李乐诗又萌生了去往北极的想法。1986年,她首次进入北极地区,比国家考察队早了13年。在1980年代中期来往南北极的过程中,李乐诗逐渐找到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决定全力投入极地探险和推广环保工作中。钱和时间怎么办?她把当时正在上升期的生意交给同事,自己退下来,有了更多时间准备和前往极地。钱不够,就卖掉了两个单位,从大屋搬到小平层。在凡事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香港,李乐诗的选择是非主流的——环保和公益不挣钱,见效慢,很多朋友都不理解她放弃如日中天挣钱生意的选择。但她觉得,必须有人去做环保这项漫长却必要的事业。卖掉房子、从公司退下来后,李乐诗靠着自己的积蓄继续探险,也和国家的极地科考事业密不可分。1990年,她跑去北极地区学习爱斯基摩人的生活方式,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极地救生、冰海钓鱼、雪地狩猎的技能。1993年,她第一个把五星红旗插在北极点上,填补了中国在北极点探索的空白。两年后,中国科考队第一次来到北极,李乐诗帮忙协调,提供了一些路线、极地经验。在极地,面对危险,是李乐诗和队员们的生活日常。极地的风很强,风暴天气时有发生,平均风速最大可达每秒100多米。遇到刮大风时,营地的帐篷快要支撑不住,队员们就坐在里面,以肉身压着帐篷的边角,防止被风吹走。最胖、体重最大的人抵着风口,体重轻的李乐诗则坐在中间,就这样干坐一夜,等风刮完才敢起身。有一次在北极,狗拉雪橇驮着李乐诗前行,前路突然出现一个巨大的冰洞,狗没成功跳过去,在冰洞中间停了一秒,就掉下去了。李乐诗当时不知道该怎么办,看了看四周都是浮冰,纵身从雪橇跳到浮冰上。冰面太滑,她只能趴着,一直等到别的队员前来救援。1991年,她在从南极回来的船上又遇到大风暴,12级飓风、浪高20米,海水从船后面灌入船里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船长指示整条船都密封起来,禁止船员去到甲板。当时,有些人都很悲观,觉得就此会死在海上,李乐诗豁出去地想,“既然决定到极地工作,命早就给了科学”。所幸大家熬过48小时,终于风平浪静。如今聊起苦难,李乐诗的语气总是轻描淡写,除非被人频繁问起,才会分享其中一二。她自己并不太爱叙说痛苦,总是强调事情好的一面,“能回来就很好了”。
1974年,环球之旅途中。出生于1944年的李乐诗,身上有着老一辈香港人爱打拼、有情怀的典型特质。她在家里是长姐,下面还有弟弟妹妹,童年时就性格独立,习惯自己扛事,不想让父母操心。她早年毕业于香港工业专门学院(注:香港理工大学前身),1962年进入广告设计行业,30岁之前从打工妹奋斗到老板,拥有了自己的广告设计公司。李乐诗从小就喜欢背着包出去旅行,十几岁时走遍了香港和附近大大小小的离岛,工作后有了经济基础,又完成了环游内地之旅。1970年代起,她还开始了十多年的环球旅行。在她的人生计划里,30岁之前一定要环游世界,“很庆幸能够按照计划来走自己的人生路”。在国外游历时,李乐诗的爱国之情愈发强烈。她在美国看到一些博物馆介绍华侨的历史,心里总不是滋味——他们坐着大卡车灰头土脸地去做矿工,家属被禁止跟着一起去,坐船都没资格坐甲板,“为什么中国人这么悲惨呢,抬不起头呢?”她心里不好受,希望中国一定要强大起来,中国人不被外国人欺负。去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路上”的李乐诗边走边写。她文笔流畅、视野开阔,稿件发在香港报纸的专栏上,很受欢迎。她的第一本书写的是内地的旅游,“当时内地刚改革开放不久,很多西方人不知道我们的锦绣山河有多好。”后来去了美国世界贸易中心图片展览,随后送到加拿大及英国,成为中国自然风景向世界展开的一个历史注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很少有人会独自出行环游世界,女性更是基本没有。李乐诗将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也成为了一个样本,鼓励了很多女性大胆走出去看世界。她在后来的几十年里笔耕不辍,随着极地探险的深入,还陆续出版了《白色力量:南北极的回响》、《三极宣言:聆听大地诉说》等十多本著作。“在大自然中,一个人可以思考很多,产生心灵的对话。”李乐诗说,她享受孤独,孤独让她更清醒,思考力更强。她在香港每天忙于各种事务、见许多人、讲很多话,但当她来到宏伟的大自然里,面对深山群星和海洋冰川,不受任何干扰,得到教育和启发,再回到繁忙拥挤的城市,面对生活会产生新的感受。这些年来,不论是在世界各地旅游,还是在南北极、珠峰探险,李乐诗的生活都朴素简单。很多人觉得她四处奔波,过得太辛苦,但她乐此不疲,认为这是幸福——她看到世界的广大、变化,生命的意义,也坚信,人活着就一定要活得精彩和愉快。正因为她有目标、有工作、有信念,在任何环境当中都始终是幸福的。就像在大风快把帐篷连人刮飞的极地生死时刻,她也会思念香港灯火通明家中的温暖,但是一转念——极地工作能让更多人了解未知的自然世界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又觉得眼前的困难不那么大了。2004年年初,李乐诗确诊患上结肠癌中晚期,适逢国家海洋局“雪龙号”访港,她负责策划接待工作。为了不耽误工作进度,她选择赶紧做手术,术后第七天,便下床行走。为尽快恢复体力,李乐诗坚持每天行山锻炼。同年10月,“雪龙号”到达香港,她出现在各个活动现场正常工作,却只字不提自己患癌的经历。李乐诗也十分热爱艺术。不论是音乐,拍纪录片、电影,写文章,摄影……这些看似很松散的爱好、不同形式的艺术,都在源源不断地给予她灵感,也拓展着她的认知和积累。熟悉李乐诗的人都知道,她有“人生二十年”理论。如果将人生拆分成几个阶段来制定目标,她的第一个20年,是努力读书,锻炼身体;第二个20年,在努力赚钱,开拓眼界;第三个20年就要实现梦想,回馈社会。现在回过头看,她踏踏实实地都实现了她的目标。
2001年,长城站越冬。03总是在路上银色方框眼镜、修剪整齐的及耳短发和齐刘海,这一形象李乐诗保持了很多年。面对采访,80岁的李乐诗依然思维敏捷,说话清晰干练,温和而坚定。不论是在环保公益讲座的讲台上,还是和大学里的学生们聚在一起聊天,她总是穿着冲锋马甲、格子衬衫、户外深色长裤,好像随时准备背上包出远门,和从前飞往全球各地探险的岁月,没多大区别。过去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李乐诗对极地事业的热爱一如既往,但她却眼看着自己心爱的地方融化甚至消失。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发,她隔一些时间去往极地,明显感到气温的上升,如今“夏天好像在北极穿个T恤就可以”。李乐诗很早就认识到保护环境的刻不容缓。1990年代,李乐诗率先在国际上提出“白色力量”的概念——是指南极与北极,希望让更多的人看到气候变化的现实,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环境。李乐诗的环保之路,充满了曲折。早在1987年重返南极时,她就有想法,要筹建一个极地博物馆。1990年,李乐诗提出基金会的构想,又经过七年的努力,中国极地博物馆基金会在香港成立,旨在提倡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及推动青少年对极地科学的认识。但是适逢全球金融风暴,基金会筹款极其困难。香港速度快,凡事要马上见效,环保、公众教育是漫长的一条路,但李乐诗从来没放弃过信念。极地博物馆建成之前,她在自己小小的办公室里,搭建了一个临时的展览区。每次有人到访,她都兴致勃勃地向来访者介绍每一个宝贝——哪怕是一个小小的丑丑的贝壳放在盒子里,她也温柔地笑着介绍说:“这么美的生命,这么漂亮,我留着它,它也高兴。”可以说,她那间小小的办公室容纳了从北冰洋到南极洲的整个世界。就这样又经过了许多年,会气候变化博物馆终于2013年在香港中文大学落成。如今,李乐诗从八十年始约30年的极地考察成果,包括4万多张珍贵图片、数百小时的影片,以及极地标本、考察队伍的装备等,都展览、存放在博物馆。许多学生来到博物馆,偶尔也会碰见李乐诗。这位年逾八十却精神矍铄的教授,会和蔼却坚定地告诉他们,如果有机会去极地,你们不仅是去旅游的,也是去向大自然学习。她会给前往极地的学生一个课题,比如研究冰川气候变化,让他们去之前找资料、读书,接受环保教育,形成潜移默化的意识。她平时最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交流,总是看到学生就觉得很开心。有时候在演讲、上课前注意到学生情绪低落,会主动上前和他们单独聊一会儿,“给他们鼓励和勇劲”。她始终鼓励年轻人寻找到自己的方向并且为之努力。在她看来,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们能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在旁人眼里,李乐诗似乎从来没有退休过。她经常被邀请为公众做公开讲座,分享极地探险的经历及多年来的环保工作。去年,她还成为凤凰卫视集团大型公益项目《香港自然故事》专家顾问,将香港自然之美和可持续发展经验传递给世界。她说,要让香港人先认识香港,再把自然风光介绍给世界,香港自然环境保育做得很好,值得向下一代传授。背着背包,提着大小包的资料,李乐诗仍旧在不知疲惫地出发着。你或许会在香港繁华街道的公交车站、人来人往的地铁里偶遇她,她正赶赴下一场环保主题相关的公益演讲,如布道者一般永远孜孜不倦地讲述着极地冒险故事,传播环保的常识。无论探索世界还是环保教育,李乐诗总是在路上。迈入人生下一个二十年,她的人生探索之旅才刚刚开始。
139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