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平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措施十篇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把环境保护的概念引入到山区公路建设,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的体现。山区公路的建设,不可避免的要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和不良影响,如何按照目前的实际情况,分析评价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影响,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恢复路域生态破坏,使危害程度降到最低,是摆在公路建设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公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注意凸显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使公路在运输功能发挥的同时,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最小。因此,针对山区公路,尤其是旅游区道路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公路设计标准规范的技术指标,选择恰当有效的防护措施,选用先进的环境保护手段,是山区公路建设环境保护问题的关键。
山区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应当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有规划、有步骤地从公路建设的不同阶段,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保护的不同时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杜绝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疲于应付各种由于施工造成的自然环境灾害的被动局面。
3.1.1在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就要求工程设计和环保设计人员密切配合,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充分认识本区生态脆弱性的特点,将生态保护贯彻在每一项工程设计中,在经济技术条件许可的前提出下,最大限度地保护路边的一草一木不遭破坏,尤其是旅游区道路设计。
3.1.2公路防护工程设计应紧紧抓住设计对象的地质、水文、气候等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防护型式。在山区公路设计及旅游区道路设计中,还要考虑其生态恢复技术。
3.2施工阶段的环境保护措施。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主要是大气、噪声和水土流失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施工时应积极采取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对沿线敏感点和周边环境的影响。
(2)路基修筑应尽量避免在雨季施工,对于高填深挖路段要提前介入边坡防护治理,边施工边防护治理,或者先防护治理再进行路基施工。
(3)施工取、弃土应采取平行作业。取土时边挖方,边修整,确保取土后的边坡稳定和地面平整;弃方时要在制定的范围内逐层堆填,并且做好堆填区的坡脚和坡面防护工作,避免水土流失和堆填物的坍塌。
(4)在雨水施工季节,要做好路基已成型坡面的防冲刷措施,及早进行绿化,及时设置排水沟和截水沟,避免水土流失、边坡坍塌和滑坡的产生。
(5)桥梁、涵洞的施工放线应结合实际地形进行,以有利于排水泄洪为准则,及时调整桥、涵的位置和交角,防止排水不畅和冲刷构造物的基础和边坡。在施工时注意不要过度占用、堵塞河道,影响施工期的泄洪要求。
(6)地质不良地段的处理,要动态掌握治理的效果。对于治理效果不明显的方案要及时调整,采取补救措施,确保治理的最佳效果。
(7)在施工阶段还要注意施工噪声、筑路原材料对环境的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噪声污染等,尤其要注意对附近有学校上课、民居生活、市集、村落的影响。拌和场地应离开上述敏感区域500米以上,原材料的堆放应离开300米以上,并做好覆盖、除尘、防水等措施。
3.3公路营运期的环保措施。公路营运期间的环境保护措施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包括交通噪声防治、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和潜在风险及农作物污染防治等四种环保措施。
山区公路建设对自然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造成的环境损害是持续和深远的。因此,必须积极主动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或者杜绝山区公路建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山区公路建设和环境保护密不可分,二者有着特殊的关系。山区公路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互惠互利的,公路建设中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措施去保护自然环境,也就是保护了公路本身,对环境保护的付出必定会得到大自然丰厚的回报。
园林施工的主要工作就是将园林绿化设计图纸演化为现实中的景物。园林施工要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其中要重点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要合理保存原有的生态环境。园林施工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树木、草地等植被进行合理的保护,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
(2)、对原有土壤要进行适当的修复。土壤是植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在园林施工中,要注意土壤表面和养料的补充和修复,确保植物有良好的生长条件。
(3)、树木栽植时要注意植物的生长周期。树木的成活和生长普遍具有一定的周期,因此,在园林施工中要根据树木的特性进行栽植和培育。
园林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既要注意施工工期、植物的成活率等问题,还要严格保证园林施工符合设计整体效果的要求。在园林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保护问题,主要是对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否则会得不偿失。园林施工中的生态保护措施,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原有生息地的保持,以及新的生息环境的建立,这是现代社会对生态保护的基本要求之一。同时,在园林施工过程中,还要为本地生物及其生息地建档,以便跟踪调查及监测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植物、动物等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并且再生能力较差,一旦遭到破坏,极难修复和创建。
(2)、要保护城市中含有丰富乡土植物、野生动物的自然保留地或半自然保留地。在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建设中,一方面要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还要高度重视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在园林施工中,常常会遇到荒坡、灌丛、森林、河川、湖泊、洼地、废弃的矿坑等等地理环境,这些地方在保持生物多样性方面有很大潜力。园林施工中并不是简单的照图施工,而是要以生态保护为基本原则,在对具有保护和利用价值的地方,一定要在与建设规划部门、技术人人员、施工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最终确定既不影响整体园林效果,又能有效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施工方案。
(3)、要注意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以及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天然湖泊、水塘、洼地、沼泽等都属于湿地生态系统,许多生物长期生存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如果一旦失去生存空间,必然会导致野生动植物的死亡,甚至是物种的灭亡。由于人类长期对自然过度的开发与利用,而缺乏必要的修复与保护,人类已将面临着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园林施工中要充分考虑到野生动植物的生存需要,尽量保护日渐减少的湿地生态系统,为野生动植物保留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园林施工中的养护工作尤为重要,绝对不容忽视。园林中的植物栽植只是一项短期的工作,而养护则是长期的工作。人们常说“三分栽,七分管”,由此可见园林施工中的植物养护的重要性了。各种植物的生长习性、特点各不相同,要是植物茁壮成长,充分发挥绿化、美观的作用,就必须为植物创造适应其生存需求的外部环境,园林施工中必须培养植物的养护意识,这是至关重要的。园林施工中的植物养护要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灌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主要依靠根部从土壤中吸收的,而在土壤中含水量不足或地表水分消耗过大的情况下半岛官网,必须采取灌溉的方式满足植物对于水分的需求。灌溉过程中水量的大小是根据植物的具体缺水情况而定的。不同的植物对于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灌溉是园林施工中植物养护的基本要求。
(2)施肥:由于园林中各块土地的土壤成分不同,以及各种植物对于肥料的需求也不相同。在园林施工中进行植物养护工作时,一定要进行适当、合理的施肥工作。肥料是保证植物快速生长的必要条件,如果施肥工作没有认真进行,有可能导致植物的叶片发黄、成长缓慢,甚至死亡等现象。施肥是园林施工中植物养护的必要保证。
(3)排水:园林中土壤的含水量过多,往往会导致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由于植物的生存环境、生长习性、长势等不同半岛地址,对水涝的抵抗能力也有所不同。园林施工中,施工人员要充分考虑到排水设施的修建和应用,严格控制同让中的水分含量,土壤中水分过多时,要及时进行排水。
(4)病虫害防治:园林中的植物大部分是在外地或国外引进的,其中很多是珍贵的物种,如果施工中一旦遭受病虫侵扰,必然导致植物的死亡,并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园林养护工作中要高度重视病虫害的发生,病虫害防治工作并不是发现问题后才展开的,那样往往是“亡羊补牢,悔之晚矣”,而是要建立长期、系统、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机制,坚持与预防为主的原则。
园林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而具体的工作,并且对施工进度和质量的要求都较高。园林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为:园林施工中的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园林施工中只有将这两点机结合,才能有效保证园林工程的整体效果和质量。施工中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结合时,要注意以下两点问题:1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展现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园林施工就是把园林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转化为具体景观的过程,所以在园林施工中,施工人员必须深入领会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并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但是设计图纸往往为了片面追求园林的整体效果,而忽视了生态保护要求,施工人员要结合实际情况,将现场信息及时反馈给设计人员,以便加强园林施工地区的生态保护。虽然设计者的设计意图有所改变,会对园林的整体效果有一定而影响,但是只要施工中的养护工作做的全面、到位,确保植物的成活率和生长需求,也会一定程度上对其起到改观作用。2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要贯穿于园林施工的全过程
园林施工中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都不是孤立进行的,两者之间有着相互补充、协调的作用。在进行施工生态保护措施时,要尽量为养护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空间。而在进行植物养护时,仍然不能放松对生态的保护工作。园林工程施工中只有全程贯穿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才能达到最理想的园林效果。
太安省级自然保护区(简称保护区)是省级生态系统森林类中型自然保护区,其宗旨是保护辽东栎林为主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天然油松林及其森林生态系统,拯救濒危物种,保存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遗传基因的优异性,保证对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的持续利用,对整个地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保护好当地自然资源,进行环境监测与评价,对维护其环境健康,保护和发展珍贵的生物资源,实现包括保护区在内的社区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3]。本文通过对该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分析国家高速公路包头至茂名线)陕西境内黄铜高速公路(黄陵铜川)建设对该保护区的影响,提出符合该保护区特点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为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及公路隧道设计、施工、营运提供科学依据。 1保护区区域环境概况 1.1自然环境 保护区位于陕西省中北部,关中盆地以北,陕北黄土高原南端,地处关中平原向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及陕北黄土高原南缘黄土高原沟壑区,包括铜川市新区、耀州区、区、宜君县和延安市黄陵县。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85440~1091224,北纬351940~353520之间。保护区南北长25.5km,东西宽26.5km,垂直分布范围为1567~870m,总面积25872.0hm2。区内地势总体特征北高南低,呈北西向带状展布,最高海拔标高1525m,最低海拔标高625m。地貌类型包括黄土太塬沟壑区、黄土梁峁沟壑区、低山区等。该保护区属陕北基低单斜黄土高原半干旱水文地质区,地下水不丰富。河流主要为玉华河和山岔河,近乎平行分布,由西南流向东北,依次以阴坡粱、庙儿梁、岳家岭为分水岭,均为洛河水系。 1.2植物资源 1.2.1植物 调查表明,该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105科、410属、833种、61变种、3亚种、9变型,其中裸子植物2科、3属、3种,被子植物103科、407属、830种、61变种、3亚种、9变型[1]。保护区内分布有国家2级重点保护植物野大豆和陕西省省级重点保护植物杜松。 1.2.2植被及其特征 根据分类系统和各级分类单位的划分标准及命名方法,保护区的自然植被分为5个植被型组、6个植被型、10个植被亚型和21个群落类型,其中常绿阔叶林为该区地带性植被。包茂高速公路在保护区路线m区域内植被主要有阔叶林地、灌丛、草丛、农业植被,其中农业植被面积最大,为770.90hm2,约占38.4%。保护区内植被划分及面积统计见表1。 1.3动物资源 太安省级自然保护区脊椎动物物种丰富半岛登录,珍稀濒危性高,地域代表性强,具有很高的生态、科研、经济等保护价值。目前已知的野生脊椎动物有5纲23目60科163种(亚种)。保护区内,国家1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黑鹳、金雕、金钱豹3种;国家2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鸳鸯、黑鸢、雀鹰、普通鵟、大鵟、灰背隼、长耳鸮、纵纹腹小鸮、豺、青鼬、水獭11种;陕西省重点保护动物有中国林蛙、中华鳖、苍鹭、黄喉鹀、斑头雁、豆雁、狼、赤狐、狗獾、果子狸、豹猫、狍。 2保护区生态环境现状 2.1生态现状 保护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孕育出种类丰富、复杂多样的生物资源及天然森林植被。保护区主要将以天然油松林、辽东栎林为主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作为保护对象。保护区所在区域位于鄂尔多斯地台南缘,具有明显的黄土高原特点。保护区内设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保护区内天然次生林密布,水源涵养功能和保持水土能力明显,是渭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块“绿洲”,对保护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及自然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但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相当脆弱并极易发生变化,一旦遭到生态破坏,区域内环境短期时间内将很难恢复[4]。 2.2黄铜高速公路与保护区的关系 由于工程需要,黄铜高速公路穿越保护区,沿玉华河由南向北有24.69km穿越保护区的实验区,其中65%的路段以桥隧方式通过,实际穿越陆地长度8.64km;K20+100~K22+480段(2.38km)全部以隧道形式穿越保护区的缓冲区底部。公路线中可以看出,该高速公路穿越了保护区核心边缘、部分缓冲区及实验区[5]。 2.3公路建设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黄铜高速公路的建设对保护区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主要保护对象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该保护区生态结构和功能进行了一定分割,对保护区自然生态的完整性、系统性和连续性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可逆的。通过对保护区环境现状调查和公路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影响的综合分析,认为本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如下问题:1)保护区实验区的自然景观面貌不同程度有所改变;2)局部森林植被、森林资源遭受一定损失,生态服务功能受到影响;3)阻碍野生动物迁徙,干扰野生动物活动;4)产生“三废”;5)隔断地表及地下径流,扰动地表,引发水土流失等;6)运营期内带来的的汽车尾气和交通噪声等增大了保护区生态的压力,森林火灾、病虫害发生、猎捕和盗伐的概率相对增加[6]。因此,对于生态系统极其脆弱的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提出和实施就显得尤为迫切。 3保护区、缓冲区生态环境保护及减缓措施 黄铜高速公路24.69km穿越保护区实验区,2.38km穿越缓冲区。在保护区实验区,由于农耕化程度较高,拟建公路两侧200m范围内已难见保护物种及保护动物,故公路建设对保护区生态的影响较小。在保护区的缓冲区及核心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丰富多样,工程以隧道形式穿越这部分地区,可以把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但对生态系统还是会造成一定影响。黄铜高速公路以特长隧道的形式通过保护区的缓冲区,极大程度避免了工程建设过程中大填大挖、盘山绕行,较少改变自然景观,减少了农业植被和森林生物量的损失,避免了水土流失,降低了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也降低了对野生动物栖息、迁徙、觅食和繁殖的影响[7]。隧道建成后,虽然会对沿线不同路段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但对保护区生态环境整体性影响不大,在采取了多项生态、景观恢复措施及水土保持等措施后,可加快促进保护区原有生态系统的恢复。#p#分页标题#e# 3.1隧道设计期的环保措施 国家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在自然保护区保护地带建设的项目,不得损害自然保护区内的环保质量。”按照以上规定,在设计期,建设单位应听取环保部门和保护区管理单位沿线走向的意见。工程设计时,应进行多方案比选,在满足工程和交通要求的前提下,应选择尽可能远离保护区的方案,避免分割保护区。在不得不经过保护区时,应尽量减少沿线对保护区的影响,合理选择沿线走向。遵循地形选线、地质选线和环保选线],尽量减少公路对保护区生态的影响。黄铜高速公路设计受多方面因素制约,最终采用隧道形式通过保护区的缓冲区,从环境保护角度看是可以接受的。 3.2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环保措施 3.2.1保护森林植被的工程措施 1)因地制宜选线路。森林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主题成分,也是保护区的核心区部位和保护内容之一。比选路线时应把对森林植被的破坏程度当成一个首要的比选条件,适当增加穿越保护区的桥梁路段长度,以减少对保护区森林植被的影响。2)合理规划,节约用地。除永久占地外,施工便道、料场、营地等临时用地应选择在无保护植物分布的区域,用地面积一定要严格控制,以减少对原生地表土壤物理结构和地表植被的破坏。施工便道使用结束后,必须进行生态恢复,采取植树半岛地址、种草等措施恢复植被覆盖,且注意用本地物种覆盖。保护区内不设拌和站、预制场,可租用当地村镇用房,不再新建施工营地。施工时,在施工营地张贴保护植物图片,并严禁施工人员砍伐破坏国家保护的濒危植物种类。 3.2.2控制污染的工程措施 项目施工期间,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扬尘和物料拌和产生的烟尘,因此拌和站应禁止设在保护区内,并尽量远离保护区。保护区内路段严禁设燃煤锅炉等大气污染源,以免对保护区环境空气造成影响。施工期间,应避免施工废渣、废油、废水等进入水体。隧道施工中的生活污水主要是生活废水及粪便污水,应集中处理后排放。废水主要是悬浮物、残余、石油类等,应先进行化学处理除去有害物质,在临时沉淀池中进行沉淀后,再将沉淀的底泥泥浆运至弃渣场,沉淀池中的上清液再排除或再利用(如用于施工场地的洒水降尘,供植被恢复绿化用水)。施工作业完毕后,要清理施工现场,以防施工废料等随雨水进入河中。同时应加强管理,施工材料如沥青、油料、化学品等的堆放地点应远离河床,并备有临时遮挡的帆布,防止雨水冲刷导致有害物质泄漏。 3.2.3防止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 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土质疏松,常遇暴雨发生水土流失,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而路基、隧道等土石方施工产生的弃土、弃石量巨大,如处理不当,将加重水土流失,抬高河床,诱发泥石流,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9],因此,公路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应引起高度重视。应做好土石方的调配,移挖作填[10]。尽量选择在低洼处倾倒弃方,并在弃方处修建浆砌石挡土墙、护脚等。工程结束后,施工临时房屋、场地、便道等地方应及时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或尘土飞扬。挖填方路基坡面尽量全防护,土质边坡地应采用护坡保护,选择当地植被型草灌植物,合理搭配适应边坡生态恢复的乔灌草等植物。 3.2.4保护珍稀动物的工程措施 建设前期,在隧道洞口处设置防护栅栏(网),防止落石砸伤野生动物;洞门设计应结合周围环境特点进行生态化、景观化处理;隧道口上方要加密绿化,防止灯光和噪音对野生动物的不利影响,也防止野生动物在情急情况下发生意外,在保护野生动物的同时也要保障行车安全。施工期间,施工机械运行、施工材料运输、施工物料拌和等施工工艺将对保护区内的声环境和环境空气质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夜间应禁止大型机械作业,限定工作车辆、人员数量和工作时间,尽量少量多次爆破,在动物繁殖期不爆破或小爆破,以免噪声和振动对野生动物的生长繁殖造成不良影响。此外,应对施工人员进行保护区有关管理、保规教育;禁止施工人员捕杀野生动物,并禁止人员进入施工区域外的林区休息、游玩;进入保护区界,应设置标志,提醒驾驶员减速,不鸣笛、不用或只用弱光照射,以保护动物尽量不受或少受惊扰。 3.3隧道营运中的环保措施 隧道运营期内,车辆日夜奔流不息,给保护区带来噪声干扰、光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及粉尘污染,对隧道周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较大,尤其会影响动物的捕食和生长,在动物繁殖期,甚至可能影响其产卵繁殖的规律性和产卵量。而保护区的一个保护对象便是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植物资源,因此,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隧道运营区的野生动植物非常必要。 3.3.1噪声控制 隧道营运期产生的噪声污染源主要是车辆的摩擦振动,故营运期噪声对保护区内动物影响较小。公路营运期间,根据预测和类比数据,交通噪声的影响范围较大,难以满足相应的环境标准要求。上述影响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解决:在隧道两端端口设置隔音墙;注意隧道内路面保养,维持路面平整,避免路况不佳造成车辆颠簸、增大噪声;加强公路管理,限制性能差的车辆进入高速公路,以控制交通噪声增加。 3.3.2生物防护林带设置 在隧道洞口两端300m范围内设置生物防护林带,不仅可以保持路域景观与原景观的连续性,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隧道车辆运行产生的噪音、车辆尾气、粉尘等对保护区内动植物及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该保护区生态系统类型主要是以辽东栎为主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天然油松林,建议在隧道口两端构建由辽东栎、油松为建群种的乔灌草复合植物群落型的生物防护林带[8]。 3.3.3生态环境管理#p#分页标题#e# 在隧道口顶部、出口路堑顶部和靠近洞口的路堤段应适当增加并强化护栏,桥梁预留声屏障条件和资金半岛地址,如果调查中发现受保护野生动物在工程沿线出现,应及时在桥梁和路基段采取避光、防噪措施。 4结语 黄铜高速公路主要以隧道、路基的形式穿越太安省级自然保护区,该项目的建设形成了一条新走廊,对保护区的生态完整性、结构和功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只要在公路施工过程中将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严格采取相关环境保护措施,在建设期最大限度地减少隧道、路基修建对野生动、植物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并在营运期间做好环境安全监管和偶发事件的预防,该高速公路的修建和运营对整个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影响会非常小。该项目以隧道形式通过保护区的缓冲区,对该缓冲区影响不大,且不会影响整个保护区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公路步伐的加快,如何协调高速公路建设与沿线环境的关系、改善公路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1,2]。
高速公路工程具有距离长、占地多的特点,其施工期可能的环境影响主要为施工噪声和扬尘对附近居民的影响、生态环境影响、施工废污水对地表水体的影响等;在营运期可能的环境影响主要为车辆行驶噪声对沿线居民的影响、服务设施的废污水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等[3]。根据项目施工期及营运期对高速公路沿线环境的影响范围与程度,从社会环境、生态环境、水、气、声以及固体废弃物六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从而减少或避免项目建设对区域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对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有很大的益处[4]。
设计施工阶段社会环境保护重点应放在路线方案如何布设才能最大限度的少占地、少拆迁、少干扰、少污染,如何才能与沿线城镇发展规划、景区规划合理衔接配合,如何才能方便沿线群众生产生活以及如何才能积极促进沿线]。
施工前应先咨询当地土地规划部门,尽可能的少占基本农田。针对沿线各村镇的实际情况,制定土地开发复垦、土地整理与保护规划,补充耕地面积,保持基本农田动态平衡。涉及到移民拆迁方面要积极征询沿线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群众等各方意见,制定合理的拆迁安置政策,施工前完成项目征地工作。对沿线涉及的道路、供电、通信、给排水及有关地下管线应进行详细调查,以确保社会生活的正常状态。
生态环境问题是高速公路建设环境影响最严重的因素之一。为减缓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应加强环境保护管理,加强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教育。
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应始终贯彻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理念。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对预防水土流失的政策、工程所占耕地的表层土剥离临时堆放方案、临时用地进行土地农业复垦、林地恢复等内容进行明确规定。工程中路基填筑,应尽量利用本工程的弃土、弃渣,避免大填大挖,合理减少占地[6]。
在保护森林资源方面,满足公路线形要求的前提下,工程设计中应尽量避绕森林,如若不能避绕林地的地区应尽量采用隧道和高架桥,减少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对发现的珍稀野生植物应立即报地方林业主管部门,采取移植等保护措施。施工前应制定工程占用林地的补偿方案,在公路沿线选择合适的区域进行林地异地移植补偿。
施工中应充分重视保护地表水水质,加强施工材料、施工废料的运输及堆放的管理。物料应集中堆放,远离水体,以免随降雨径流进入地表水体,造成水质污染。隧道及辅助坑道防排水设计应本着“防堵结合,以堵为主”的原则,降低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涌水量,减少对含水层的破坏。施工排水设计采取清污分流制,清洁的涌水直接排放,施工废水采用自然沉降法进行处理,达标后用于施工工序或是灌溉周围林地。施工人员排放的生活污水要经过统一处理,禁止直接排放污染地表水。在敏感区一定范围内禁止设立施工营地、沥青搅拌站、建筑材料堆放场等。在敏感河流路段,应对桥面径流排水收集系统进行专项设计,保证桥面径流不排入河流。
施工设计期为减少空气污染,路面底基层石灰土禁止采用路拌,全部采用场拌设计,拌和场地选择远离居民区半岛官网。路面沥青拌和推广添加温拌剂,温拌混合料一般比常规热拌可降低拌和、摊铺、压实温度30~60℃,节能环保、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50%左右,减少沥青烟等有毒气体排放80%以上;混凝土集中预制,降低施工场地扬尘污染;为减少施工现场和运输路线的烟尘,对粉尘性材料的运输、装卸和临时堆放,均应采取遮盖、洒水和防风遮挡措施,必要时采用湿法运输,减少沿途抛洒及扬尘产生量[5]。运输材料的道路、施工现场,要采取必要的洒水措施,防止扬尘。施工机械设备和运输工具加装尾气净化装置,确保其尾气排放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在施工便道和施工场地内严禁运输车辆高速行驶,运输过程中洒落于地面的洒落物应有专人负责清除,以减少扬尘量。
进一步优化路线工程设计方案,使线路选择远离声环境敏感点,无法避让或从技术经济论证不宜采取避让措施时,在公路设计时应制定减噪措施。施工单位应注意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在居民夜间休息施工,无法避开的情况下,应及时采取临时降噪措施,如设置可移动的隔声屏障等。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不得随地乱丢,应集中处理。对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固体废物的设施、设备和场所,应当加强管理和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和使用。竣工后,施工单位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沿线工地的剩余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理干净,将施工场地平整美化或绿化。
运营后公路管理机构应做好交通运输安全预防和宣传工作,确保公路畅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公路主体工程的管理工作,确保通道工程畅通,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舒适的出行条件。城建部门应加强道路两侧用地的规划工作,使沿线城镇建设规划与拟建公路景观相协调。
公路建成后,建设单位应及时实施公路的绿化工程。绿化工程应当做到从实际情况出发,在认真研究线路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将高速公路建设融入到自然环境当中,并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的特点,确定绿化现象[7]。营运期应加强绿化植物的管理与养护,保证成活率,确保公路绿化工程发挥应有的生态效益。对于施工过程中被破坏的地方,例如边坡、取土场、施工便道、隧道口等,应尽快采取措施,恢复植被。对施工期临时占用的农田,在公路修建完成后应及时复垦。为保证公路两侧的水系通畅,公路沿线过水涵洞应及时清淤,降低公路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割裂影响。对过往车辆司机、行人等加强宣传和教育,尽量减少过往车辆人员往车外扔垃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8]。
营运期排水系统会因路基边坡或道路上尘砂受雨水冲刷等原因产生沉积、堵塞,因此应定期清理排水系统及全线的边沟,从而保证排水系统疏通。严禁各种泄漏、散装超载的车辆上路运行,以防止公路散失货物造成沿线水体污染。按设计要求,对服务区、管理处、收费站及停车场产生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对污水处理设施定期维护、管养,保证污水处理装置正常运行,污水达标排放。
加强运载散体材料的车辆管理工作,明确要求其采取加盖蓬布等封闭运输措施,充分发挥公路收费站的作用,使其同时具有监督功能,禁止没有防护措施的车辆上路。环保部门应加强车辆尾气检查制度,禁止尾气不符合排放标准的车辆上路行驶[9]。对服务区、管理处的餐厅加装油烟过滤装置,并保持排烟系统密封完好,排放废气的管道应有一定的高度,以利于废气扩散;要求烹饪热源使用天然气,不使用木柴木炭等热源。冬季采用电采暖,不使用燃煤或燃气锅炉。
公路建设项目噪声环境保护工程措施主要有利用弃方降噪、设置建筑物隔声措施、构筑隔声屏障、栽植绿化降噪林带半岛登录、建筑物功能置换及环保搬迁等。高速公路主线噪声防治措施以隔声墙或混合型吸声式声屏障措施为主,距高速公路主线较远的敏感点以安装双层隔声窗为主;辅道及连接线不封闭,不适于采取隔声墙及声屏障方案,且辅道及连接线各敏感点超标情况较少,多采取安装双层隔声窗措施为主;辅道及连接线沿线距路线较近敏感点及幼儿园敏感点建议采取环保搬迁措施[10]。
通过宣传法规,禁止公路使用者在高速公路上乱丢垃圾,以保证行车安全和公路两侧的清洁卫生。服务区、收费站等生活垃圾定期清运,集中处理,禁止随意堆放或丢弃。
对于我国来说,环境保护问题可谓是一项永恒的话题。高速公路为百年工程,对项目沿线的环境影响是长久的、持续的,如何最大限度地对周边环境进行保护,达到公路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两者间协调发展的目的[4],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在实现环境保护的同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关注环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于那些污染环境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做到防治结合[7],尽量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避免对沿线]。
[2]杨东,田娜,焦金鱼.甘肃省高速公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评价[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5):102~107.
[3]张华君,东.高速公路竣工环保验收生态环境影响调查方法[J].公路交通技术,2009(6):157~159.
[4]赵勇,孙中党,吴明作.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3,10(3):27~30.
[5]陈光.对高速公路建设中环保措施的反思[J].交通安全与环保,2016,10(4):150~151.
[6]程水源,崔建升.建设项目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7]李响.高速公路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J].江西建材,2016,17(194):148.
[9]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12]欠迹李志成,徐琛.公路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及环保策略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9(188):42~45.
[论文摘要]根据流域综合规划的特点及其环境影响特征,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重点进行分析,提出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任务和工作要点,为编制工作方案和开展环评工作提供 参考 。
流域综合规划一般包括防洪、排涝、灌溉、供水、水电、航运、水土保持、 旅游 及水资源保护等九项专项规划,规划环评要以涉及水资源时空分配和造成河道阻隔的工程(如供水、水电规划中的水库等水利枢纽工程、输水工程等)为重点评价对象,从流域或区域的宏观角度出发,分析规划实施所引起的区域和流域问累积和协同环境影响问题,处理好上下游及地区间、 经济 发展 与环境保护、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规划环评具有宏观性、全局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具有战略决策意义。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要对规划的布局、规模、结构、方式和开发时序的合理性进行论证,提出 科学 调整意见,实现从源头开始的、全过程的预防、减缓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维护河流健康生命,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和sl45—2006《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④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识别、分析、预测,特别是规划实施对环境敏感区、环境功能区目标可达性的影响评估;
流域综合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一般与流域规划范围是一致的,并要根据规划实施可能的影响范围和重要保护对象的分布进行必要扩延。
环境保护目标应以水环境和生态保护为重点,根据国家、地方的“十一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与水环境功能区划以及所在区域的生态功能区划等进行确定,重点保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 自然 遗产地、自然保护区、文物古迹、生物栖息地、生物资源(尤其是国家保护、珍稀、濒危、特有动植物资源)和自然资源。
环境现状调查以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社会环境一般要采用规划基准年的数据;与流域综合规划密切相关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应尽可能采用现有调查资料;对可能受重点工程影响的流域或区域,资料缺乏的,应进行补充监测和现场调查;对于规划中的已建工程,垃注意收集工程实施前、实施后及现有的资料数据,分析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给出近年来流域水资源变化趋势。
环境调查一般包括水温、ss、ph、do、bod5、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等水质参数,并根据流域污染源情况选择特征污染因子。
生态环境应重点进行特有鱼类等重要水生生物和陆生珍稀动植物的调查,以及 自然 保护区、特有人文和自然景观、其他自然生态敏感点等。
3.3.2规划的协调性分析:分析规划与 法律 、法规、政策及相关规划的符合性,与区域经济 发展 的适应性,及流域各专项规划之间的协调性。重点分析规划与涉及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的协调性。
采用定量预测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可参照《关于印发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水环境与水生生态保护技术政策研讨会会议纪要的函》(环办~[2006]11号)、《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鱼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
应重点分析回顾规划中已建水电工程等对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正负面影响,并对所采取的水环境和生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在对已建工程回顾评价的基础上,系统研究规划方案实施对流域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总体的累积影响,对规划的环境合理性进行评价。
参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主要采取专家咨询和对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进行意见征询的形式,了解公众对规划方案的意见和建议,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根据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果,提出环境可行的推荐方案。针对规划实施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环境保护对策与减缓措施。
·对规划中的其他待建工程,应明确给出是否可行的结论,对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应提出予以调整或替代的方案;
·减缓措施中,着重针对生态用水、低温水影响以及重要生物资源保护等提出预防、减免、恢复、补偿、管理的措施;
·河道生态用水量的 计算 需开展多方法、多方案的比选。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所需最小水量一般不应小于河道控制断面多年平均流量的10%(当多年平均流量大于80m/s时可按5%取用),在生态系统有更多更高需要时应加大流量,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河流、同一河流不同河段的生态用水要求差异较大,应针对具体情况采取合适计算方法予以确定;
在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人类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对于公路工程的环境保护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公路工程的环境保护只是在修建完成后,在路基边坡上种植一些树木,作出一点绿化,在一些景观点位置作出一些装饰,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该作法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目前,人们已经开始转向在设计理念和设计做法上,充分考虑环保意识,从对环境保护不利因素着手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公路在前期设计工作中就从总体上选线阶段开始注重与方案结合,考虑其合理性,本着“以人为本,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对路线设计范围内的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考察,包括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水土的保持,道路两侧的居民生活点、所在区域内的生活饮用水以及生态水等方面,都要采取综合性的环境保护措施,并从美学角度、艺术角度对公路进行相关的景观规划,全力打造自然、生态、和谐的公路路域景观半岛官网。
根据相关规范要求,环境保护和景观设计旨在对建设中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恢复,对可能产生的水和噪声污染进行有效的防治,对产生的水土流失进行治理,并从营造优美、和谐、自然的景观出发,打造具有本项目自然、人文特色的公路景观。具体的设计内容为:“路线布设阶段生态环境的保护性设计,施工运营期大气、水、声环境的污染防治工程设计,公路边坡、施工场地、取弃土场等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路基两侧的绿化景观设计。”
根据本项目的定位、功能,结合沿线环境和地质地形条件,总体上以交通部提倡的“六个坚持、六个树立”设计新理念为指导思想,将社会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贯穿于路线线位的布设以及公路各分项工程的形式选择和设计的全过程中,最终使本公路工程达到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的目的。
首先,经实地勘测和资料收集,在路线所经区域有无自然保护区、水资源保护区等生态环境敏感区,路线区域内有无福利院和卫生院等声环境和大气环境敏感区,在路基用地范围内有无正在使用的水井等。
其次,还应注意路线路线附近有无对噪音要求较高的学校等。设计中应对施工期噪音做出专门规定,并要求在运营期,公路管理部门加强该处的噪音监测,如超过国家相关法规规定,需修建隔音墙。
路线区域沿线占地类型主要有水田、旱地和山林地等,公路建设对农业生态系统和林业生态系统将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不能对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造成破坏。公路选线尽量少占农田,在弃土场的选址上亦考虑到尽量占用山林地,为节约土地资源再设置取土场时也需谨慎考虑,弃土场及施工临时用地在施工完成后,应要求利用提前收集的种植土复耕。
3.1 桥涵 在设置桥涵时,充分尊重农村路网、河流、小溪、农用灌溉及自然的排水系统的原始自然状态,适桥设桥、适涵设涵,不刻意通过压缩原始沟渠、河流、水系的过水断面和改移道路、沟渠来减少桥涵工程量,尽量保持原有生态系统的秩序半岛官网。
3.2 隧道 从安全、环保、占用土地资源等方面考虑,在高挖方地区应设置隧道。隧道设计时,采取早进洞、晚出洞,洞顶都是零填挖进洞,没有洞顶仰坡;根据地质、地形情况合理选择洞门形式,隧道排水应考虑洁污分离措施,设置沉砂池沉淀污水后再排放等。
3.3 平面交叉 总体设计、路线布设都应充分考虑了沿线居民的出行问题,将该区域内农村公路网与路线交叉的地方按照一定的间距设置平交,确保沿线居民都能快捷通达,营造和谐融洽的社会环境氛围。平面交叉的设置,应满足当地路网与本项目道路的衔接,满足通达、集散的功能,为当地居民创造了良好的出行条件和发展经济的条件。
3.4 其他工程 为保证原有农村路网、农用灌溉、自然水系不中断,对部分被占用的灌溉沟渠、农村公路进行了改移恢复,将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4.1 设计理念 景观设计应以环保、自然、文明、和谐为理念。在环保的基础上,以自然植被的恢复为主,力求彰显人类文明的同时弱化人工痕迹,勾勒出一幅人、车、路及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美丽画卷。
4.2.1 因地制宜原则:结合道路的实际情况,在满通安全、相关法律和技术规范的前提下,在树种的选择上考虑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尽可能地选用乡土树种,并兼顾短期和长期的绿化效果。
4.2.2 师法自然原则: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依据,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结构和自然生态系统,减少人工痕迹,采用不同的绿化手法协调、弥补和美化道路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和不利影响。
4.2.3 崇尚文明原则:随着社会的进步,景观协调、美化、香化已成为公路的绿化水平、档次和文明程度的重要评价指标,本项目应适当利用当地引进驯化的外来树种的优势,丰富公路绿化物种的选择范围。
4.2.4 经济可行原则:设计过程考虑其经济性,以便于后期人工养护,尽量少维护甚至不维护,实现绿化景观工程的经济性。
4.3 表现手法 结合道路周边自然环境,在路幅范围内种植各种乡土植物,采用“遮、露、透”等手法,兼顾本项目旅游需求,但不刻意造型,不做硬质饰品,形成自然和谐的植物景观长廊效果。
在建设期间,公路建设方应根据设计文件的要求对施工单位进行监督管理,以确保各项环保工程的落实。环保工程与土建工程应同步进行,路基的边坡应同时开挖(填筑)、同时防护、同步绿化,防止水土流失。在运营期,公路管理部门应根据设计文件的要求加强监测和管理,预防恶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并应制定相关的环保应急预案。
5.1 自然环境保护 ①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应尽量保护坡口线范围内的林木;一般情况不得随意砍伐公路用地范围线至坡口线之间的草、灌木和乔木,尽量保留原生态植被效果;严禁砍伐公路用地范围外的林木半岛地址。用地范围内的易于成活、可以移植的林木尽量移植在路外,待路域绿化时,作为绿化用植物。②临时用地范围内的树木尽量不砍或少砍,不准随意砍伐水土保护林。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不准砍伐征地以外的林木,尽量减少对作业区周围草地、灌木丛的损坏。③为防止侵蚀而采用的坡面植草植树措施是边坡绿化工程的一部分,它是一次性营造人工植物群落的工程措施,以使坡面迅速覆盖上植物,一方面在最短时间内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当地物种营造天然的生长环境。施工单位进场后应根据设计建议的草种做现场试验,如果发现草种长势不好,可以重新选择草种,选择的草种应具有下列特点:发芽早,生长快,能尽量覆盖坡面,根部连土性强,能防止表土侵蚀和流动,多年生,且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5.2 水环境保护 ①桥梁施工中严格管理制度,对施工机械定期检修,以免油料泄漏到河中污染水体,建筑材料冲洗的生产废水不得直接排入水源,应设置沉淀池,沉淀后排放。②施工材料(如沥青、油料、化学品)应尽可能远离河流,妥善保管堆放,防止暴雨冲刷造成渗漏进入河流造成污染。部分施工用料若堆放在桥位附近,应在材料堆放场四周挖明沟,设沉沙井、挡墙等;各类材料应该备有防雨遮雨设施;拌和场、预制场应设置临时排水系统和沉淀池。③现场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严禁直接排入水体,应严格要求各施工队建立临时化粪池、除油池进行集中处理,并测试其PH值达到中性后才能排放。灰土搅拌场、沥青库等生产废水应除油、沉沙,并测试PH值达到中性后才能排放。④由于全线同时动工,进场人员多,施工时间长,施工队生活产生的粪便及其他固体垃圾对环境污染大,从环保角度应该要求各施工队与所在地乡镇、村取得协议及时清运,有用的生活垃圾可用于农田施肥,其他不可利用的固体垃圾要服从当地垃圾统一管理或取得地方同意后焚烧、填埋处理。⑤在运营期间,公路管理主体应加强管理,对路线经过河流路段制定必要的风险应急措施。
5.3 声环境保护 施工噪声在夜间干扰施工区沿线居民的休息。在施工时,尽量采用低噪声施工机械,强噪声的施工机械夜间(22:00~6:00)在居民集中的路段应停止施工作业,严禁夜间打桩作业。夜间运输要采取减速缓行、禁止鸣笛等措施。
5.4 大气环境保护 ①灰土拌和站是施工期的主要固定污染源,在不加任何防止措施的条件下,其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下风向150m范围内(浓度为2.0mg/m3),因此,对拌和设备应进行较好的密封,并加装二级除尘装置,对从业人员必须加强劳动保护。站址应选在远离居民区或敏感点300m以上。②水泥、粉煤灰和石灰散装物料运输和临时存放半岛地址,应采取防风遮挡措施,以减少起尘量。③全线施工配备洒水车,对环境敏感点路段内的施工道路或临时道路应经常进行洒水处理,以减少扬尘污染。
①总结了现阶段公路设计中环保与景观概念。②分析了公路设计中对于环境敏感点的对策措施。③提出了对路基路面的防水,桥梁隧道等结构物的环境设计原则。④对于整个工程的景观设计理念、原则、表现手法进行了总结。⑤对施工中及运营期环境保护措施及注意事项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 006-98).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1998.
公路建设环保是在公路的设计、建设中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是公路建设施工的最高境界。公路建设环保就是在公路建设项目整个周期里,通过科学选择综合运用各种施工技术措施,保护自然环境不受道路建设的破坏与污染,保证车辆在道路上行驶安全舒适、景观完整和谐的线性或区域交通生态系统的完整和不受污染。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行以来,引发了公路大规模发展,道路征地及施工中导致生态负效应越来越严重,发生了诸如气候热岛、环境污染、景观割裂、生物物种减少、廊道效应等环境破坏的情况。究其原因是道路施工中,由于其线性特点,沿线地形复杂,大量的挖填,使原始的地质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对东路沿途地形的过多切割和阻碍,使原有的水文条件也遭到破坏;同时新建道路对于植被和地表土的破坏,使恢复成为极大的难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自然环境的未来发展及其可怕。我们早已知道公路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源、环境和人口之间的矛盾,所以一些专家和学者不断地探讨,公路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地球是我们唯一赖以生存的星球,实现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是需要环境老支持的,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应该协调发展。不计后果的破坏和对自然的索取,都将导致巨大的恶果,最终有人类自己承担。所以,保护环境,特别是加强道路建设中的生态保护问题,是对后代子孙的高度负责,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半岛登录。
道路建设与运输给周围地区造成多方面的生态学影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公路建设者所重视,人们开始关注道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采取的措施就是从道路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办法,尊重生态学原理,以环境保护评估为依据,努力建设“生态道路”。力求使道路建设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提高的目标。这要求项目立项过程中的规划要充分考虑道路沿线地质地貌条件、水文条件、气候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是否利于环保和生态平衡。道路设计选址时,要做好充分的探勘,掌握沿途翔实的地质水文资料,道路选址时要尽量避开滑坡、泥石流、悬崖、多年冻土、岩溶等地段,如果实在不能规避,那么就要采取相应的施工保护措施,保证不破坏沿途的地质环境。设计规划部门要对道路宽度、曲度、密度及空间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规划,保证质量及经济效益的同时,力求不造成大的生态破坏。公路环境问题的根源是建设目的的单一性,只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环保评估工作做得不够。避免道路穿越城市、景区、良田,使公路走向与医院和学校保持一定的距离。对道路沿线的水、山、田、林进行统筹规划和设计,使道路建设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共生。必须的行道树、防护林、绿地建设是“绿色走廊”形成的基础条件。道路沿线中适当配置一些敏感指示植物,为环境保护起到监测的作用,还可为环境监测服务。注意沿途树木栽植的高度和密度;保证道路两侧排水的顺畅,完善道路功能。自然植被的恢复十分困难,一旦遭到破坏,后果严重。
道路施工阶段的环保重要性是仅次于设计阶段,这是污染环境的一个集中发生阶段,做好环保过程施工意义重大。
3.1严格控制红线内砍伐森林植被,保护沿途的植被不被破坏,对于沿途的珍稀植物宜采取移植措施,以便保护物种不灭绝。
3.2保证道路建设的环保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招标。在施工合同、监理合同中,必须纳入环保工作条款,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中的内容、标准等要求,施工单位还要制定具体的环保方案。
3.3在招标的施工组织设计中,施工单位要明确环保工程施工要求,制定符合环保质量和标准的工艺设计。对项目沿线深挖高填地段以及边坡防护等做好环保工程。
3.3强化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开工前应进行环保意识教育,在一些涉及环保项目工程施工前要进行技术交底,建立项目建设环保管理工作制度,指派专人负责该项工作。对主体工程防护区、取土场防护区、弃碴场防护区等进行防水土流失的保护措施,对周围水环境、防扬尘污染等进行动态监控,充分做好环保工作。
3.4混凝土拌合期间,做好拌和站的空气、噪音污染的防护工作。做好环保工程施工质量自检与监理质量控制,并及时做好记录,保持与主体工程等同的质量要求,由建设单位进行工程款项的支付。
报告表标准格式中,项目基本情况主要有项目简况表、工程内容及规模、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等三方面内容。根据矿产资源勘查项目特点,项目简况表中“建设单位”、“建设性质”、“预期投产日期”,可更改为“勘查单位”、“勘查阶段”、“勘查期限”等,更加具有针对性。一般项目工程内容及规模包括项目由来、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及规模、辅助工程等内容。在矿产资源勘查项目中建议调整为项目由来、勘查地点及勘查范围(含勘查区拐点坐标和面积)、项目勘查历史和环境保护手续履行情况(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执行情况)、本次勘查实施方案及批复、辅助工程等内容。其中在辅助工程里可能涉及矿山勘查道路,即可能在矿产资源勘查项目中还涉及矿山道路工程,就需要参照乡村公路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开展工作。矿产资源勘查项目中存在一个阶段性,而上一阶段的矿产资源勘查活动中可能存在污染防治措施和生态恢复措施落实不到位,遗留有“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因此“勘查区勘查工作历史”的内容一定要清楚,可以列表分阶段说明。时间上要划分清楚,譬如基础地质工作阶段、预查阶段、普查阶段、详查阶段。工程量一定要量化,主要是山地工程的数量、规模和生活营地等。如果收集的资料齐全,最好列出设计工程量和实际完成工程量。此外,还有一个矿产资源勘查手续的问题需要讲清楚,主要是探矿权证的取得和延续,环保工作的开展、验收和批复情况。在矿产资源勘查项目中,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一是上一阶段的矿产资源勘查活动中可能存在污染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如探矿废渣、探矿道路弃渣、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未处置与处理,或者处置与处理方式和方法不合理,由此造成的污染环境问题。二是山地探矿工程、探矿道路、施工临时占地、生活营地生态恢复和迹地恢复不到位,造成勘查工作占地不合理、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等生态影响和景观影响问题。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主要是收集资料和现场调查相结合,清晰说明建设项目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概况。应注意所收集、调查资料和引用数据的时效性,尽量使用最新的资料和数据,简要说明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自然环境简况和社会经济结构、交通运输半岛官网、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社会环境简况。
环境质量状况指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空气、地面水、地下水、声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现状),以及存在的环境问题。重点关注的是环境质量现状、环境保护目标和存在的环境问题。我区环境空气、水环境、声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基本不存在现有的环境问题或者现有环境问题很小,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而出问题的地方多在环境保护目标方面。很多报告的评审意见中都有“进一步调查外环境关系,完善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和外环境关系图”这一条意见。说明很多环评单位和环评从业人员对环境保护目标的调查还存在一定问题。所以这里系统讲一下环境保护目标调查应注意的问题。环境保护目标是指一切重要的,值得保护或需要保护的环境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严禁破坏。”《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中也规定了“敏感区”包含的内容。但环境目标千差万别,我们实地调查的时候除了注意上述规定以外,还要有自己的一个判断标准,那就是“值得”和“需要”。主要涉及有生态学、美学、科学文化、社会经济价值,以及其他对人类生产、生活有较大意义的目标,同时还包括环境恶劣区、生态脆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人类社会特别关注的对象。我们在做现场调查的时候,一定要有上述关于“值得”和“需要”的思考,这样才能正确的把握住敏感目标。另外还要注意我区的环境特点,那就是保护区较多,调查的时候注意与保护区的关系。
评价执行标准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依据。主要涵盖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总量控制指标是指环境保护部规定的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等四项总量控制指标。矿产资源勘查项目为非污染生态类项目,基本不需要核定总量控制指标。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主要包括产业政策、规划和技术与装备政策符合性分析,工程(项目)选址、选线合理性分析,总体布局(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原料、辅料、水、能源来源和平衡分析,工艺流程、主要污染工序和产污节点分析,主要污染物产生量、削减量和排放量(污染物源强)分析,拟采取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及其有效性分析等。矿产资源勘查项目作为非污染生态类项目,重点在占地类型和面积的合理性分析,水平衡分析、土石方平衡分析,弃渣场布置及其合理性分析,略有不同。
根据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结果,填表说明项目建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噪声和其他污染物排放源、污染物名称、处理前产生浓度及产生量、排放浓度及排放量、主要生态影响等。矿产资源勘查项目在这一节里应重点分析主要生态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环环相扣,有建设内容才有影响。所以前面的工程分析清晰明了,环境影响分析才能科学、客观和公正,才能有针对性,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有指导意义。首先需要注意的是,非污染生态类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在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时,生态影响是评价的重点,应设置“主要生态环境影响”专题评价。然后具体分析大气、水、噪声、固体废物和其他环境影响。生态环境影响中比较重要的是占地类型与面积的统计。要结合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资料,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分布情况统计,不要出现前后不一致的情况。此外,如果周边敏感目标中有景观环境保护和其他特殊方面的要求(例如保护区),一定不要忘记相应的影响分析。水环境方面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对下游取用水的调查,并分析相应的环境影响;二是山地工程(例如平硐)涌水的情况。下游取用水只要调查全面了,结合工程取用水、排水情况就很好分析。而涌水方面很多评价报告说不清楚,建议按照以下三种情况进行分析:一、有相关水文地质资料,可以预测涌水量的,应量化预测,并分析其影响;二、周边有已建平硐的,可以类比分析;三、不能预计涌水情况的,按照有涌水和没有涌水两种情况预测分析。环境空气和声环境质量良好,矿产资源勘查项目对项目所在地的大气和声环境污染贡献较小,不是非污染生态类项目的评价重点。可结合敏感目标分布,有影响的详细预测分析。没影响的或者影响较小的,能简化的尽量简化。固体废物(弃渣)是矿产资源勘查项目的主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在弃渣的处置措施和弃渣场的选址、排水、防护等方面。如果以往勘查工作的情况(勘查工作历史)和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等分析准确,那么这里的影响分析就简单了。如果原来有弃渣的情况,要注意分析原有弃渣和新产生弃渣的综合影响。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钻井泥浆。很多报告把钻井泥浆归类为生产废水,但根据工作实践经验和相关文献资料,这样分类不够准确,建议统一将钻井泥浆归类为固体废物。而且,钻井泥浆的性质要弄清楚。一般来说,钻井泥浆有三个作用:冷却、护壁半岛官网、。根据钻探工艺和地层岩性,有的钻井(主要是岩石地层)用改性胶体悬浮液,而有的钻井(主要是土质地层)用水,因而泥浆的性质是不一样的。而且泥浆的用量也和地层的破碎程度有关,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报告中出现“泥浆用量类比XXX工程”那就是闹笑话了。一定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矿产资源勘查活动可能还会涉及社会环境影响,也需要进行简要分析。有的勘查区可能涉及输电或者通讯线路,有的勘查区临近河流下游水库、电站之类的重要基础设施……都要一一分析影响。
前面曾提及环境影响评价环环相扣,有建设内容(工程量)才有影响,所以有影响才有对策措施。建设项目拟采取的治理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是对项目环境影响分析内容中提出的环境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措施的回答。主要列表说明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噪声和其他污染物的防治措施和预期防治效果,以及生态保护措施及预期效果。项目环境影响分析科学、客观和公正(正确),提出的环保措施才能有针对性。建议根据先后原则,先分析“以新带老”和“补救措施”,把遗留问题解决好,再谈后面的问题。环境保护措施是根据环境影响分析水到渠成的。针对影响一一提措施,这样的措施才有针对性。另外重要的一点是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探矿项目,一定要避免很环保、很理想,但不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环境保护措施。诸如:把几十公斤(千克)的生活垃圾运到几十公里外进行卫生填埋、生活垃圾委托当地环卫部门处理、把原有陡坡上的弃渣清运、对原有弃渣场防渗、生活污水浇灌农田……等等不切实际的对策措施,最好换位思考半岛官网,我们是业主,拿到这本报告之后该怎么办,我们能不能做到?比如很多报告提到表土剥离的问题。需不需要剥?能不能剥?剥了之后放在哪儿?这些都要考虑仔细。如果是在的山体或者根本没有土壤和植被的区域,又如何能实施表土剥离这类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措施呢?所以,在环境影响评价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力求环保对策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措施到位和切实可行。最重要的一点,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一定要细,要细到每一个生态扰动工序。本来报告表一般不要求量化,但是考虑到方便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监管,生态恢复范围、方式、工程量、恢复效果、恢复期限等最好量化、细化说明。这里又可以用到换位思考,假设我们是业主的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我们去进行行业和环境保护执法监管,开展环境保护竣工“三同时”验收,怎么样去判断、评估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和落实情况?怎么样去避免彼此扯皮和模棱两可的情况?因此,在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科学判断和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提出科学严谨、切合实际,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环境保护对策和生态恢复措施,同时还应该认真分析这些措施的有效性。
目前,铁路施工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1)水污染。铁路施工较多采用了施工机械和运输工具, 由此产生的清洗废水、不良机械及自设油库的油类泄漏、水中墩台修建时的泥浆水、隧道施工时排放的有毒施工废水等进入水体造成水污染, 大量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也造成水污染。(2) 固体废弃物。 每个铁路建设项目一般涉及的施工项目都较多且工程数量较大, 由此将造成大量的建筑固体废物, 如路基土石方施工中挖出来的大量不符合路基填筑要求的弃土, 桥梁施工时的废弃混凝土, 试验检测中制作的混凝土试块, 隧道施工中开挖出的大量弃碴等。(3) 噪声。 铁路施工使用的大型机械设备及交通工具较多, 会造成一定的噪声污染和大气污染。如路基施工中使用的振动碾压设备、强夯设备, 桥梁施工中使用的打桩设备, 隧道施工中各种爆破使用的空压设备、钻爆设备,均会产生一定的噪声污染。(4) 大气污染。 各种施工机械和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和行走乡村道路未及时洒水造成的扬尘均造成一定的大气污染, 以及施工便道车辆行驶扬尘覆盖便道两旁的农作物等。(5) 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问题。铁路施工有时要穿越国家自然保护区, 如何保护这些区域内的动植物生态环境非常重要。(6) 环境破坏问题。无论是新建、改建还是扩建铁路,施工的线路均较长,架桥、修路、开挖隧道:大量占用土地和取土,造成了永久征地和临时占地数量大,对地表植被产生较大的破坏。如在平原地区修建1km的双线 余亩,修建一个日生产供应能力为 800 立方的级配碎石场就需临时占用约 30 亩的场地半岛官网。如采取措施不当,将会造成大量水土流失。
在铁路选线设计时,平、纵断面设计尽可能结合地形、地貌并与周围环境协调配合,尽可能减少占用耕地及对地表植被破坏,减少高填深挖,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既有水利设施与自然水利系统。各个具体项目环保措施要尽可能周详、考虑长远,确实经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环保评审后实施。不能先开工后评审。招投标过程中,要组织环保专家充分审视投标单位施工环保措施是否符合建设项目要求。铁路施工企业要有计划地培养环保方面专业人才,在企业内部认线 环境管理系列标准,自主规范企业环境保护行为。施工阶段,施工单位要成立有效的环保机构,设立专职或兼职环保人员有效地监、管、控制施工过程中各项环保措施落实。在实际铁路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根据主体工程的施工进度科学组织各项环保与水保工程施工。尽快在铁路施工中引入环境监理制度,由环境监理工程师直接进行施工中环保监督。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要与建设、设计单位及当地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密切配合,认真听取和执行当地环保和水保建议和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落实环保措施。
施工时可采取如下措施进行水污染的防治。一是禁止将有毒废弃物作土方回填。二是施工现场搅拌站废水, 桩基、墩台修建时的泥浆水和施工机械油污、隧道开挖排除的水必须经沉淀池沉淀并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后方可排放。三是现场存放油料的地面要进行防渗处理, 可采取防渗混凝土地面、铺防渗油毡等措施, 在使用过程中, 要防止油料跑、冒、滴、漏, 防止土壤或河流受到污染。四是施工现场临时食堂要设置有效的隔油池并定期清理,防止污染。五是工地临时厕所的化粪池采取防渗措施, 并尽可能利用既有建筑物内的水冲式厕所, 同时做好防蝇、灭蛆工作。六是化学用品、外加剂等应库内存放, 妥善保管, 防止污染环境。七是加强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的监测, 配合当地环境监测部门搞好宣传和监督工作, 加强对沿线施工废水的控制, 发现新的污染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防止水质恶化。
在铁路的施工过程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因此, 在施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一是回收利用。对建筑碴土可视其情况加以利用; 废钢可按需要用作金属原材料; 对废电池等应分散回收, 集中处理。二是减量化处理。对固体废物进行分选、破碎、压实浓缩、脱水后减少其最终处置量, 降低处理成本,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减量化处理过程中, 也可采用焚烧、热解、堆肥等技术措施。三是焚烧处理半岛地址。对于不适合再利用且不宜直接予以填埋处理的废物, 尤其是对受到病菌、病毒污染的物品, 应采用焚烧进行无害化处理, 焚烧处理应使用符合环境要求的处理装置, 避免造成对大气的二次污染。四是稳定和固化处理。利用水泥半岛官网、沥青等胶结材料, 将松散的废物包裹起来, 减少废物的毒性和可迁移性, 减少污染。五是填埋。经过无害化、减量化或焚烧处理的废物残碴集中到环保部门指定的地点进行填埋处理, 填埋场应利用天然或人工屏障, 尽量使需处置的废物与周边的生态环境隔离, 并注意废物的稳定性和长期安全性。六是施工现场的生活垃圾, 应运至环保部门指定地点集中堆放。
在铁路施工中,若施工标段里程较长, 或部分施工现场靠近村庄、城镇时, 施工中可采取如下措施, 使施工噪音、振动达到环境标准。一是在设备选型时, 对本工程使用的机械设备进行详细的建筑声学影响评估, 选择低污染或低噪声设备, 并采取消音、隔音、护板等措施降低噪声。二是在靠近居民区施工时, 机械设备和工艺操作所产生的噪声不得超过有关标准, 并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否则应采取消音措施, 降低噪声。三是在人口稠密区进行强噪声作业时, 严格控制作业时间, 一般晚 10 点到次日早 6 点之间停止强噪声作业, 但因工艺要求或其他特殊情况不得不进行施工时, 应公告附近居民并采取消音措施。四是机械车辆途经居民区地应减速慢行,不鸣喇叭, 在比较固定的机械设备附近要修建临时隔间屏障, 减少噪声传播。五是在施工期间, 适当控制机械布置密度, 条件允许时拉开一定距离, 避免机械过于集中形成噪声叠加。六是钢筋加工、混凝土拌和场地要尽量远离居民区。七是安排施工人员在高噪声区间作业时, 要配备劳保用品。
铁路施工中,遇到工程量大、上场机械设备数量较多且集中施工时, 或结构物大多采用水泥、粉煤灰、白灰等易飞扬物且施工机械多以重型机械为主时, 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施工现场的空气污染进行防治。一是选择低污染的机械设备, 并安装空气污染控制系统。二是在运输和储存水泥、粉煤灰、白灰等易飞扬物时, 应采取覆盖、密封、洒水等防止和减少扬尘的措施。三是车辆进出工地不得超限、超速行驶, 防止沿途撒漏并产生较大的粉尘。四是在混凝土拌和站、水泥库等对环境有重要影响的设施布置时, 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的季节风向, 采取远离居民区并在搅拌站进料仓上安装除尘装置, 控制粉尘污染。五是严禁在现场焚烧任何废弃物及有毒废料( 废机油、废塑料等) ; 生活营地使用清洁能源, 保证炉灶烟尘符合标准; 对施工机械车辆加强维护, 以减少废气排量; 对汽油等易挥发物品要密闭存放, 并尽量缩短开启时间。六是配备专用洒水车, 对施工现场和运输道路经常进行清扫和洒水湿润, 减少扬尘。
一是野生动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内施工场地和生活区应设置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及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栏。严禁捕杀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不得恐吓、袭击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 禁止参与任何有关野生动物及标本的买卖行为。严禁在野生动物主要通道附近大规模取弃土、设置施工营地等临时工程, 避免因地貌的变化引起动物的识别错误。要合理布置驻扎营地和施工场地, 加强管理, 尽量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干扰。要配置野生动物抢救设施和药物, 野生动物因意外需救助时, 积极给予救助并立即通知相关保护区管理机构。要积极配合自然保护管理部门的工作,无条件地接受监督和指导, 严格遵守野生动物保护的管理法规, 对违反者追究其法律责任。
自然保护区内尽量限制人为活动范围, 避免破坏地表植被。取弃土场要选择低洼、无地表径流、无植被覆盖或植被覆盖较差、远离线路的荒地, 不得侵占河道、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保护区内植被均属毛柳、沙柳、柠条等沙漠植被, 不易恢复, 施工时除路基经过地区外, 其他地区应尽量不予破坏。施工便道选址时尽量选在植被稀少处, 结合工程位置和需要尽量缩小便道的长度和宽度; 施工车辆和施工机械严格按规定线路行驶。开挖基坑采用爆破方法时, 严禁使用扬弃爆破, 以保护地表植被。施工完毕后, 应对施工营地及各种建筑场地进行清理、规整, 必要时进行植被恢复或采取其他环保措施。
线路穿过自然保护区的两侧设置隔离带、隔离网, 禁止施工人员及车辆随意进入自然保护区, 并设置自然保护区环境监督员, 对自然保护区内环境保护负责。施工过程中做到文明施工,保护施工现场生态平衡, 防止和减轻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噪声、振动、废水、废料等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危害。为保护保护区内沿线景观,对施工场地、施工营地从美学角度进行恢复设计, 取土应遵循分段集中取土的原则, 应在设计的范围和深度取土, 严禁在线路两侧乱挖。
也越来越突出,在施工时加强环境保护是每个铁路施工人员应尽的责任,大家都要从自身做起,做好环境保护的先行工作,把新建铁路建成环保铁路、绿色铁路、人文铁路。
[3]袁吉鸿.铁路施工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环保对策探讨[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
139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