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半岛官网环境水务治理有限公司官网!
半岛.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联系我们

邮箱:bandao@nnjzwy.com
电话:0898-66668888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半岛官网番禺经济开发区 在线咨询

半岛·bob官方网站环境状况分析精选(九篇)

发布日期:2024-08-02浏览次数:

  半岛·bob官方网站环境状况分析精选(九篇)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状况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半岛·bob官方网站环境状况分析精选(九篇)(图1)

  伴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工业以及交通行业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声环境质量也在不断下降。因此,造成的污染事件也在不断的发生,再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噪声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迫在眉睫。目前来看,城市噪声污染源主要有工业噪声、交通噪声、施工噪声以及生活噪声等,这些噪声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城市的不断发展,那么这些噪声产生的危害主要有哪些?城市声环境的现状又是怎么样的?城市噪声污染治理的对策有哪些?下面文章将一一介绍。

  从噪声的来源可分为: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噪声、社会噪声和新出现的家庭生活噪声。现在城市噪声来源也无碍乎就这几个方面。

  城市噪声影响最大的是交通噪声,交通噪声包括飞机噪声、铁路噪声、汽车噪声。城市环境噪声的75%来自交通噪声,而交通噪声又主要来自汽车噪声,且声级多在80~90dB(A)以上。工业噪声来自生产过程中机械振动、摩擦、撞击以及气流扰动等产生的声音。此类噪声一般可达80~120dB(A),甚至更高。这类噪声影响虽然没有交通运输影响广泛,但局部地区的污染却比交通运输严重得多。建筑噪声主要来自于建筑工地的施工噪声,在建筑施工现场,是随着工程的进度和施工工序的更替而采用不同的施工机械和施工方法的。因此噪声源是多种多样的,而且经常变换。由于施工机械多是露天作业,四周无遮挡,部分机械需要经常移动,起吊和安装工作需要高空作业,所以建筑施工中的某些噪声具有突发性、冲击性、不连续性等特点,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的烦恼。社会噪声即指街道和社区内各种生活设施、人群活动等产生的声音。包括餐饮娱乐噪声、户外中小学生及商业设施人群的喧哗声、沿街流动宣传与叫卖等,还有就是一些社区娱乐广场及婚庆、节日的烟花燃放所产生的噪声对人民的生活也有一定影响。社会噪声一般对人没有直接生理危害,但会不同程度干扰人们谈话、工作、学习和休息使人心烦意乱。

  另外还有室内噪声,室内噪声是由人们自己在室内的各种活动而产生的生活噪声,以及住宅楼内左邻右舍、楼上楼下住户生活噪声的相互干扰。户内噪声大多能自己控制,邻居之间的噪声影响则需要在住宅建筑的材料与构造设计上,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加以控制。

  根据我国2013年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城市区域声环境轻度污染的城市占全国城市比例的50%左右,重度污染与严重污染的城市比例也分别为18.2%和11.8%,可见我国城市声环境现状不容乐观。噪声污染与其他污染方式不同,噪声污染能够被人们直接感受到,而且造成的危害也是长久性的,根据国家污染投诉科统计,噪声污染投诉率占整个环境污染投诉比例的60%,可见对噪声污染的治理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种类噪声的产生原因是不一样的。因此,对不同噪声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不同措施。下面对城市几种不同种类的噪声治理提出具体对策:工业噪声的治理对策、交通噪声的治理对策、施工噪声的治理对策、生活噪声的治理对策。

  首先,对新建的能够产生噪声危害的建筑项目进行考评,并要求项目建设配备减小或者预防噪声的相应设施;其次,对已经存在的具有噪声危害的建筑项目勒令整改,严重者停工整顿;再次,对具有严重噪声污染的企业进行搬迁,建设无噪声污染城区;最后,对噪声防治设施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对无法发挥噪声防治的设施进行改进,以最大限度保障城市声环境的优良。

  交通噪声主要就是机动车的发动噪声以及鸣笛噪声,因此,应该主要从这两个方向入手治理。首先,提高机动车的车辆检测标准,对不符合噪声管理条例的车辆不予派发行驶证;其次,控制城市主干道车辆流量,同时严禁拖拉机等车辆在城区上路;再次,加强公共交通设施建设,方便市民出行同时利于降低噪声污染;最后,扩大城区禁止鸣笛路段,并对警报器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避免出现警报器乱用的现象。

  施工噪声一直都是噪声污染投诉的热点话题,尤其是很多建筑夜间施工对居民的睡眠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应该严加治理。首先,对施工项目在施工前要接受噪声污染评估,对超过相关标准的施工项目要勒令整改;其次,严格控制施工时间,对有夜间施工需求的项目应该经过噪声污染治理部门审批,并在施工时最大限度降低噪声音量,当然,紧急抢修等项目除外;最后,引导施工队伍使用噪声较小的施工材料,比如混凝土等。

  生活噪声也是噪声污染的主要来源,比如为招揽顾客使用的高音喇叭、娱乐场所对周边居民产生的噪音、广场使用的音响器材产生的噪音等等。针对这些社会生活噪声的治理,应该通过工商、文化、环保以及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首先,对营业性商业活动的噪声污染进行规范;其次,要求娱乐性营业场所建设相应隔音设施;再次要对特殊地区特殊时间进行重点噪声管理;最后,开展噪音治理文化宣传活动,让每个人都成为噪音治理活动的参与者。

  无论任何一个城市,噪声污染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仅需要管理部门的不断努力,更需要广大城市居民的监督与配合。噪声污染的治理也要从多个角度出发,除了噪声源头上的治理以外,还要加强对噪声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并鼓励具有显著噪声隔离效果技术的研发,已达到为居民提供更加良好的居住与生活环境的目的。

  [2]李艳华.浅析城市噪声对中学校园的干扰类型及其防治[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6(1).

  [5]余树勋.北方城市噪声如何减弱―在“面向21世纪首都绿化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J].中国园林,2000(2).

  1、农民收入成倍增长,但收入增长的阶段性特征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在全国排位下降,与发达省市的差距拉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我省农民收入的成倍增长。据统计资料表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42.56元增长到1999年的2147.18元,按当年价格计算,21年累计增长了14.06倍;扣除价格因素,累计增长2.44倍,年均增长率为6.06%。随着收入增加,农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到1998年止,全省95%以上的农村人口过上了温饱有余的生活,有29个县市区实现了小康目标,22.7%的农户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全省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1260万人减少到1998年的21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7.56%下降到3.9%。

  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年均增长率为6.06%,但具体考察各年情况,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综合起来看,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9年到1986年,为收入高增长阶段,8年累计增长了1.56倍,年均增长率为12.46%。第二阶段是1987年至1993年,为收入徘徊阶段,7年中有3年为负增长,4年为低增长,7年累计起来,农民实际收入水平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所下降,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数由1987年的257.4下降到1993年的244.5。第三阶段是1994年至1997年,为收入高增长阶段,4年累计增长30.4%,年均递增速度为6.87%。第四阶段是1998年起至现在,呈现出低速增长特征。1998年和1999年农民实际收入分别只比上年增长27.79元和82.32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分别为1.4%和4%。

  我省农民收入水平纵向比较成倍增长,但横向比较呈现差距不断扩大的态势。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与省内城镇居民收入比较,差距扩大;二是与全国和先进省市农民收入比较,排名下降,差距拉大。1978年我省城乡民居收入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27,至1983年该比值缩小1.79,此后又持续扩大,1990年为2.40 ,1998年为2.63,1999年为2.7。据国家统计资料表明,1980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9.7元,为全国平均水平191.3元的114.8%,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名列第7位;而到1998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64.9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2162.0元的95.5 %,在全国各省市区中的排位下降到第14位。和有关兄弟省市比较,部分过去收入水平低于我省的现已超过我省,部分过去收入水平高于我省的,差距则进一步扩大。如果以湖南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为1,1980年与有关兄弟省市的收入比分别为:福建0.78、山东0.88、江苏0.99、浙江1.00、广东1.25、天津1.26、北京1.32、上海1.81;1998年与上述兄弟省市的收入比则演变为:福建1.43、山东1.19、江苏1.64、浙江1.85、广东1.71、天津1.64、北京1.91、上海2.62。

  2、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发生根本转变,来自第一产业收入退出主体地位,其他收入比重显著上升,收入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但收入结构仍然欠优。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农民生产经营结构相当单一,因而农民收入来源结构也十分单一。1978年我省农民纯收入中,从事农业生产(含农林牧渔业,下同)的收入比重高达98.1%,人事非农产业收入和非生产性收入合计只占10.9%。20余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以及农民就业领域的多元化,形成了多元化的收入格局,其中最突出的特征是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其他收入比重不断提高。1999年,我省农民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比重下降到46.8 %,来自非农产业和非生产性的收入合计已达53.2%,其中,劳动者报酬收入为32.4%,家庭非农产业经营收入为17.2%,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为3.6%。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的变化,关键是得益于农业生产以外各种收入的快速增长,其中最突出的又是劳动者报酬收入。以1991年至1999年为例,9年间,农民人均农业产收入增长了1.1倍(按当年阶段计算,下同),年均增长8.6%;劳动者报酬收入增长了7.2倍,年均增长26.3 %;家庭非农产业经营收入增长了3.6倍,年均增长18.4%。

  我省农民收入结构与先进省市比,同样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主要是依靠农业收入的比重仍然过高,而先进省市非农产业收入比重则高得多。1999年我省农民收入中来自农业生产的比重为46.8%,而一些沿海先进省市早已低于这一比重。如1995年,广东的这一比重46.5%,福建为46.3%、浙江为36.3%、上海为31.9%,而当年湖南的这一比重为62.3%。发展情况还基本表明,除广东省外,越是农民收入高的地区,劳动者报酬收入的比重越高。如1998年上海农民均纯收入为5406.87元,劳动者年酬收入比重为71.6%;北京农民收入3952.32元,劳动者报酬收入比重为61.2%;浙江农民收入38.14.56元,劳动者报酬收入比重为41.6%;江苏农民收入3376.78元,劳动者报酬收入比重为43.4%;而当年湖南的这一比重为29.7%。广东省1998年农民收入3527.4元,劳动者报酬收入只占28.2%。之所以为此,主要是因为广东农民家庭非农经营收入比重较高。

  从地区情况看,如果以当年全省农民平均收入水平为1,将各地州市农民收入水平与之比较,计算收入比,取1987年和1998年两年的数据,结果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1987年与1998年比较,我省各地农民收入状况呈现以下三个基本趋势:一是各地区之间农民收入水平差距扩大。若将全省各地农民收入比减1,将其差全部看作正值并相加,然后除以地区个数得其商。这个商就可以综合反映出各地之间收入水平的差距情况,商越小说明差距越小,商越大,说明差距越大。以此计算,1987年该商为0.12,1998年该商为0.16。二是最高收入地区与最低收入地区之间的差距明显扩大。1987年,农民最高收入地区为湘潭市,最低收入地区是自治州,两者之间的收入之比为2.38∶1。三是从各地收入比的变化状况看,总体上湘东南各地区呈上升趋势,湘西北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这说明,前者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比后者要快。

  从人均看,收入水平层次大幅度增加,围绕平均收入水平的集中度降低,高低收入差距显著扩大。1980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219.1 元,收入区间绝大部分集中在100元至600元之内,占总户数的99.4%,其中150元至300元之内(即收入差距在1倍以内)的占总户数的72.5%。199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64.85元,近97%的农户的收入水平分布在600元至5000元之间,其中1500元至3000元之间(即收入差距在1倍以内)的只占总户数的55.33%。另外,还有1.28%的农户人均收入水平低于600元,1.85%的农户人均收入水平高于5000元。从高低收入户之间的收入差距看,过去的收入差距是以百元计,1980年99%的农户人均收入水平最多只差500元,按倍数算,高收入户的收入水平是低收入户的6倍;而现在的收入差距则是以千元计,1998年,除掉3%左右的特低(600元/人)和特高(5000元/人)户外,在97%左右的农户中人均收入水平的高低差距可高达4400元,按倍数计算,高收入户的收入水平是低收入户的8.3倍。

  一是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发展农村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而国民经济和农村经济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紧密关系。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必然有利于促进和带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九五”期间,受宏观调控惯性作用、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国企速度效益下滑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增幅下降,通货紧缩的现象,农村经济发展也因此受到一定程度影响。近二年,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果断措施,宏观经济状况恶化的势头得到遏制,不少方面正在逐步向好的方面转化。预计“十五”期间,我国虽然仍将处于转型期和调整期,经济增长速度将受到一定程度影响,难以达到改革开放20年来年均增长9.8%的高速度,但仍将处于次高增长阶段。根据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分析预测,“十五”期间是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左右的增长速度。从我省情况看,据我中心“十五”规划课题组的分析预测,“十五”期间我省GDP年均增长速度将达到8%左右。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将为我省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增收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二是中央对农民收入问题更加重视。长期以来,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以及农民收入问题始终都给予了重视和关注。但受各种因素影响,过去关注的重点更多的是产量和产值的增长速度。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出现以及对农民收入问题认识的深化,中央适时地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摆到了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1999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要从全局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农民增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实际上是中央对农村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一个根本性的转变。随着指导思想变化,必将逐步出台一些相应的配套政策。从中长远看,这无疑会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从1998年开始,中央实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重大战略举措,大幅度增加包括水利,生态、农村电网和交通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我省在基础设施方面占有相应的比重。这一方面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增加发展机遇,减少灾害损失,降低费用成本;另一方面,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如果政策得当,措施有效,农民亦可以在参与建设过程中适当增加一部分收入。

  四是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十五”期间,中央把加快推进城市化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加快小城镇发展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制定了鼓励农民进城就业等相应的政策措施。我省在加快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方面也已制定了相应的规划和具体的政策措施。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特别是小城镇发展加快,如果政策科学、制度合理,无疑会有利于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扩大农民就业空间,拓宽农民增收门路。

  五是即将加入WTO。目前,我国加入WTO的谈判正在进行,进展比较顺利。加入WTO,对我省农村经济来说,虽然有挑战的一面,但更有机遇的一面。从机遇看,在产品出口和技术引进等方面我们不仅可以享受其成员国等遇,而且可以相应享受发展中国的优惠待遇。这样,不论是我省农产品还是农村生产的工业品,都会比过去有一个相对更大而且贸易条件比较优惠的市场空间,一些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产品出口就会不断增加。这对我国经济出现转型后,如何拓宽新的市场空间,增加新的需求,将提供全新的机遇。这无疑会有利于农民增收。

  六是中央西部大开发战加略的实施。1999年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构想,目前已进入规划和起步阶段,预计“十五”将进入实施的重要阶段。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内容是支持西部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国家西部开发对我省农民增收的机遇在于:第一,我省西部地区有可能纳入国家西部开发范围,并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第二,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为我省农民跨区域流动就业拓展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可能。第三,国家西部开发中的一些工程项目建设,为我省农村建筑业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第四,随着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我省农村加工业产品的市场空间也可能会随之扩大。

  一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出现,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过去我国经济长期处于短缺状态,给农村经济发展留下了很大的市场空间,对生产者来说,几乎是只要能生产出来,就会有市场需求。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之所以能持续快速发展,农民收入能够不断增加,除了体制活力之外,巨大的市场空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进入90年代中后期后,我国经济由过去的以短缺为常态转变为以过剩为常态,市场有准备需求不足成为当前经济的主要特征。有效需求不足,必然导致竞争更加激烈,生产受到制约,销售难度加大,经济效益下降。影响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生产和效益都将受到一定程度制约。如1989年至1995年我省乡镇企业年均递增速度为45.2%,1996年为68.9%,从1997年开始则逐步下降,当年为37.5%,1998年为23.7%,1999年为11.9%。从农业产值看,在经历了1993年至1997年年均7.7%的快速增长后,1998年增幅下降为1.5%,1999年为3.4%。由于农产品卖难,从1997年开始,我省农产品收购价格持续下跌,1997年至1999年3年的跌幅度分别为4.7%、9.6%和8.9%。农民出售农产品的人均现金收入由1997年的1184.82元逐步下跌到1998年的967.88元和1999年的819.37元,1999年形势逐步好转和加入WTO,有准备需求不足的状况会得到一定程度改观,但买方市场的格局将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二是国家对农产品提价和实行有效价格保护的可能性基本没有了。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民收入能够较快增长,还有一个重要方面的原因就是国家对农产品收购的提价。如前述,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民收入出现的1979年至1986年和1994年至1997年二个较快增长阶段,都与国家当时大幅提高粮棉等农产品收购价格密切相关。而1987年至1993年农民收入出现徘徊状况,一方面是国家放弃了对农产品的价格保护,另一方面是农业生产资料大幅度涨价。1998年和1999年之所以农民收入增幅明显下降,一方面是由于经济转型、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就是国家大幅度调低了粮棉收购价格,致使出售农产品收入锐减。这二年农民收入之所以还能够保持小幅增长,主要是得益于劳务报酬收入的持续增长。这些说明,过去农产品收入对我省农民收入影响极大,现阶段的影响虽然有所缩小,但仍然不允许忽视,而农产品收入又与其价格密切相关。过去国家提高农产品价格对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现在和今后一段时间看,靠国家再度提价的可能性已经不大。因为一方面目前我国农产品从整体上讲已经普遍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状况,近期重点应该是调整结构,不宜再大幅度增加产量,如果对大宗产品提价,就会产生误导,进一步刺激过剩产品的生产,造成更为严重过剩。另一方面,从国家财力考虑,也显力不从心。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情况表明,仅90年代中期的一轮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再加上旧有流通系统经营管理不善,国家就为此背上了2000多亿元的亏损的沉重包袱。再一方面,从加入WTO的角度讲,目前我国多数农产品价格已与国际市场接近,不论是从有利出口考虑,还是从防止国外农产品对国内市场冲击考虑,都不宜再人为大幅提价,而应该逐步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

  三是我省农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量重要的途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经济发展已不能建立在单纯数量增长的基础上,而必须依靠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否则,经济发展就难以上去,即使一时上去了,也难以为继。我省农村经济素质自己和自己比在各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在某些方面还形成了一定的优势、特色和亮点,但就整体而言,与先进省市还有明显差距,尤其是还不适应经济转型、买方市场形成后出现的需求变化和竞争环境。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还不相适应。从产品种类看,大宗传统产品多,新型特色产品少;从产品质量看,大路货品种多,优质产品少。近年来虽然在产品结构调整上做了大量工作,但这种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总体状况仍然是好的不多,多的不好。第二是农产品加工比重低,加工层次低。绝大部分农产品都是卖原料,连简单的分检包装都没有。在加工的产品中,大多都是初加工,深加工的少,形成名牌拳头的产品更少。第三是乡镇企业规模小、积累少、水平不高,自我发展能力较弱。沿海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原始积累过程,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规模、水平和实力都十分可观。这些企业不仅在全国同类乡镇企业中稳操胜券,而且有能力敢于大中型国有企业叫板,一争天下,有一部分企业甚至已经在综合竞争力上超过同类大中型国有企业。而我省具有这种实力的乡镇企业则寥若晨星,屈指可数,多数企业还处于散小差的状态,只能在夹逢中和小范围内勉强维持经营,发展后劲相当薄弱。

  四是农民转移就业难度加大。90年代以来,劳动报酬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迅速提高,对农民增收作出的贡献越来越大。而劳动者报酬金收入是建立在农民大批转移就业基础之上的。我省农民转移就业有三条主要途径,即到本地乡镇企业就业,到省内大中城市就业和跨省市异地就业。90年代以来,这三条渠道在我省农民转移就业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吸纳了大批农村劳动就业。而这三条渠道的作用是建立在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城市大门对农民的逐步开放以及沿海地区经济快速扩张的基础之上的。但从当前和“十五”期间看,这些渠道的吸纳能力将会明显不如过去。首先是我省乡镇企业发展减慢,再加上有机构成逐步提高,用工量增幅下降。其次是城市过去潜在的就业岗位空间已被基本占满,现有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增幅已明显下降,再加上国企改革深化,城市自身的就业问题日益显性化和严重化,致使许多城市政府纷纷制定政策并采取强制措施,以各种名义限制农民进城,甚至还清退部分进城打工的农民。再次是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由外沿延扩张为主转向内涵集约型为主,产业结构正在加快升级,对外地民工的需求增长将会明显放慢,而且素质要求将比过去更高。

  综合各种利弊因素,笔者认为,我省虽然存在多种有利农民增收的因素,但大多都不是直接增收因素,而且其中一些因素还只能说是一种可能,因而这种利收因素的效果相对较弱。而不利因素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则相对比较直接,而且多数已经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因而不利因素的影响力可能相对较强。因此,从当前和“十五”期间看,我省农民增收难度相对加大,增收前景只能持慎慎乐观的态度。具体讲,农民收入状况基本趋势如下:

  从收入增长速度看,如果未来没有一些新的得力措施,预计2000年至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将能以达到或超过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水平,增长幅度将在4%-6%之间。但如果措施得力,则有可能超过6%,达到7%左右的增长速度。从收入增长速度的阶段性特征看,考虑各种增收措施都会有一个实施过程和时滞性,不可能一蹴而就,预计将呈现前期偏低后期稍高的情况。

  从收入来源结构看,农业生产收入将会由降转升,但其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还会持续下降,预计到2005年将会降到40%以下,其他各项收入的比重合计将上升到60%以上。其中,劳动报酬收入比重将增长较快,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的比重将平稳增长。

  从省际间、省内地区间以农户间的收入差距看,“十五”期间还会持续扩大。省际间主要是与沿海先进省市的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大。地区间的收入增长速度预计还会继续呈现湘东南增长较快,湘西北增长相对较慢的基本格局。农户间收入差距拉大,主要是纯农业户的收入增长较慢,增幅达不到全省平均水平。

  改善农民收入状况,既包括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也包括逐步缩小收入差距。但从我省实际情况看,“十五”期间的重点应该是努力提高全省农民收入的总体水平。因为其一,总体收入水平低是我省当前农民收入状况的主要矛盾。其二,政府对低收入阶层尤其是贫困人口已经采取了多种扶贫措施,而且力度不断加大,贫困人口的比重正在逐年减少,农民的生存问题已经不是我省社会的主要矛盾。但要使这部分脱贫人口尽快富裕起来,由于受主客观多种因素影响,难度很大,而从经济学角度看,也不符合效益优先原则。其三,由于我省农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也即富裕农民程度不高,富裕农民的比重不大,政府可聚集的财力因此相对有限,通过政府手段调节农民收入水平的余地自然受到很大制约。否则,如果对刚富裕起来的农民以各种形式和手段将其取入征缴上来,则无疑于劫富济贫甚至杀鸡取卵,最终只会导致共同贫穷。

  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既涉及中央政策问题,也涉及市场条件问题;既涉及农民整体素质和自身努力问题,也涉及地方政府的工作力度问题,等等。因此,对农民收入问题既不能急于求成,企图立先竿见影,或者逼其功于一役,也不能妄自菲薄,灰心丧气,甚至无动于衷。我国和我省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都证明,地方各级政符的所作所为,虽然不能左右农民收入问题的全局,但其作用和影响是相当重要的。为此,从更好挥我省各级政府在农民增收中的职能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目前,从总体上看,农产品收入虽然在我省农民纯收入中已退出主体地位,而且其比重今后还会逐步下降,但对相当一部分农户而言,农产品收入仍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对纯农业户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在今后的农民增收中,如何提高农产品收入,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地位。

  在当前市场经济和买方市场条件下,要提高我省农产品收入,必须进一步突出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和农产品加工三个环节的工作。因为这三个方面仍然是我省的薄弱环节,也是实现农产品增收的潜力所在。

  搞好农业结构调整,首先是要进一步明确调整的原则和方向。符合市场需求、有利于经济效益提高、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三大基本原则。开发优质名牌产品的、新特产品和绿色产品,应该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其次是明确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职能定位,真正在农民无力办到的关键环节上组织提供好优质高效的服务,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提高结构调整效益。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因而从理论上讲,结构调整是农民自己的事情。但农民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经营和技术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又意味着,这项工作仅造农民自己是无法顺利推进的,必须要有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从我省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看,当前和今后,政府应在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种苗开发供应以及相应的种养技术三个方面进一步组织搞好服务。这既是农民急需而自己又无力办到的,也是制约当前结构调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服务,限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过去一直没有取得明显成效。随着近年来信息化建设的加速推进,搞好这项工作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建议省里尽快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龙头工程。要搞好这项工作,除了要坚密结合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作用和优势外,关键是省里要组建成立一个精干、高效和有权威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的研究和预测机构,能够及时、准确和有预见性地为政府和农民提供科学、权威的信息。因为,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机构,即使信息化发展后,以下两种情况可能会同时存在。一种是,对绝大部分农民来说,由于不能直接享受信息化建设成果,即现阶段计算机网络不可能普及到广大农户,信息闭塞的状况可能依然如故。另一种是,对政府部门来说,信息化发展了,网上各类信息滚滚而来,但可能由于各种信息杂乱无章、残缺不齐,既缺乏系统性又莫辩真伪,结果令人感到一头雾水,不看不知道,看了同样还是心中无数。这说明信息传输手段的现代化,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和提高信息资源的质量,因而也不能代替专门机构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加工。新机构要有明确的职能定位,一是负责及时、系统准确地提供国内外主要农产品生产、需求和市场交易的现时信息;二是通过分析、研究和预测,负责提供未来国内外主要逐产品的生产、需求和消费的变化趋势,包括品种、数量、质量、价格和市场区域。为使新机构有效履行职能,除了依托现代化的信息传输网络手外,关键是人员的素质和数量以及经费要有足够保障。

  种苗开发供应方面,目前省里启动了种苗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后主要是进一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现有种苗选育、繁殖和供应统一纳入种苗开发供应系统,并建立相应的协调组织和协调机制,对种苗开发供应实行统筹规划,做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二是调整种苗开发思路,正确处理自主开发与引进开发之间的关系,适当调整人力物力重点加强引进开发。客观讲,我省在一些农产品品种选育上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也曾出过重大成果,因而自主开发有一定的潜力和前景。但是,如果把结构调整所需种苗建立在以自主选育为主的基础上,可能会出现远水救不了近火的状况,这样将会延缓结构调整进程,制约结构调整效果。因为,其一,受长期短缺经济影响。过去我省种苗选育的主攻目标是高产高抗,对品质目标、外观目标和用途目标重视不够,因而在选育思路上、在种质资源上以及现有成果和半成果等方面一下很难适应和满足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其二,我省农产品面向的是国内国际市场的需要,面对的也是国内国际农产品的竞争,而且,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和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各不相同,如果我们不能按人家的消费要求组织生产,开拓市场则等于是一句空话。而要按人家的要求组织生产,仅靠自主开发显然是无法办到的。相反,如果引进开发搞好了,既可以大大丰富种苗资源,又可以大幅缩短选育开发时间,及时满足生产和消费需求的变化。三是努力增加种苗引进开发的经费,这是确保其开发成功的必要基础和基本前提。

  种养技术开发和推广服务,我省基础较好,技术力量较强,体系也比较健全,工作开展起来难度不大。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一是加强系统之间的协调,种养技术开发和推广要紧密围绕结构调整进行。这可以通过以重点项目攻关招标的方式加以解决。二是各级政府要适当增加推广系统的经费投入。三是要强化推广人员的教育培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

  加快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主要是两点,一是加快发展农民自己的农产品联合销售组织,二是要扶持培育一批新型的大型农产品流通主体。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农产品流通的计划经济模式已被基本打破,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模式正在逐步建立健全,流通法规,市场(硬件)建设、价格改革以及储备体系建设都取得了相当成就。但是,农产品流通组织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问题还相当明显。一是对生产者来说,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农民在流通中既没有规模效益,又处于弱势地位。二是从健全流通体系的角度讲,必须要有一批大型流通组织,在流通中毁发挥主渠道作用,又起到市场开拓者的作用。但是,由于过去的国有流通组织有一部分在市场竞争中已经解体,剩下的也因体制因素,既无活力,也无效率,已难担此重任,而其他性质的流通组织又尚未成长起来,有规模有实力有活力的新型流通企业极少。因此,“十五”期间应把加快发展农合销售组织和新型大型农产品流通组织当作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大事和重点,当作搞活我省农产品流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目前,我省这两类流通组织已形成雏型,并积累了一定经验,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农合销售组织,重点是扩大覆盖面,完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新的大型流通主体主要是以新的体制和机制为背景,如何促其做强做大,尽快形成规模和优势。政府对此主要是制定相关的引导政策和优惠措施以及相应的管理法规,使其快速健康发展。

  农产品加工品,是我国加入WTO后,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主战场和焦点所在,也是农产品增效的最大的潜力所在。谁先抢占了这一先机,谁先取得了这一优势,今后农业发展和农业增收的主动权。因此,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是“十五”期间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我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注意调整思路,应以市场需求导向为主,而不是以资源和原料导向为主,资源和原料特点只能兼顾,只有这样,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才能建立在良好市场前景的基础上。选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向后,关键是要扶持企业上技术、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努力做到以新产品开拓市场,以高质量巩固市场,以低成本赢得竞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后,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增值价和经济效益,而且所过来还可能引导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我省农民收入来源结构表明,农业经营收入已退出主体地位,取而代之的是非农产业收入和非生产性收入。无论从国际经验和国内经验看,还是从我省实际情况看,这种变化趋势是一种客观必然,而且这种比重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这表明,今后农民收入增长的快慢,受农业经营以外收入特别是非农产业收入快慢的影响将越来越大,而非农产业收入增长快慢将主要取决于我省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快慢。

  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现阶段政府应进一步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彻底转换乡镇集体企业的体制和机制。乡镇集体企业,产权集体所有导致的产权虚拟化,并由此形成的有人索取、难有人负现的状况,已成为当前活力弱化的重要因素。因此,体制和机制转换的关键是产权改革,全面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在产权改革中,最好不设集体股,尽量使股份个人化;好企业要优先改革,并在资产量化和拍卖中向现有企业经营者和职工适当优惠;资不抵债的企业要依法破产重组。

  二是改善外部环境,加速资本积累。从总体上看,我省农村工商企业的资本,原始积累任务远未完成,自我发展能力还相当有限,这是我省农村非农产业与沿海发达地区比较的突出弱势所在。因此,加速资本原始积累,是一个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加速资本原始积累,除了搞好产权制度改革外,关键是要努力减轻企业税务局费负担,尽可能把企业创造的利润留给企业。减费省里已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但在不少地方落实不好,收费种类多、负担重,特别是“三乱”现象有禁不止,仍然是一大突出问题,其根本原因主要是部门利益作怪和对权力滥用缺乏有效制约。建议借鉴对农民负担费改革的做法,对农村工商企业也实行费改税,实行一个窗口、一个部门征收。此事可先试点,积累经验,待基本完善后再推广实行。另外,对工商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凡符合产业政策,为鼓励其增加投资,可考虑在地方税收上制定部分减免优惠政策。总之,在税费政策上,政府必须要解决好是放水养鱼还是竭泽而渔的问题。

  三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强化对农村工商企业的金融支持。农村地下高借贷活动盛行,农村“二会一办”兴起(虽然因种种原因造成失败)以及农民在农产品跨区域流通中的现金交易等现象,实质上反映的是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日益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如何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应尽快摆上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农村金融服务的重点是中小企业和新办企业,金融服务体系要与此相适应。构筑新的金融服务体系,应注意以下问题:一个是组织创新,农村金融组织要有国有的,也要有股分制的和民间合作组织,这既是满足多层次需求的需要,也是形成适度竞争环境的需要。二个是要加快农村金融法规建设,包括金融组织的组建、运行和监管等等,使其做到有法可依,健康发展。三个是要建立担保系,形成风险分担机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加快小城镇建设,全省上下已基本形成共识,并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措施,预计“十五”期间全省小城镇会有一个较大发展。但有一个问题必须同度重视,不能为建镇而建镇,建镇并不是最终目的,建镇的最终目的是为农民办厂经商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农民进镇后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否则,小城镇发展就可能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为此,在小城镇建设和运行模式上要注意以下事项:第一,规划要科学,要考虑长远发展需要,但建设要分阶段,标准要以实用为主,尽量节损投资,千万不要贪大求洋,搞形象工程、搞政绩工程。因为从总体上看,我省小城镇接纳的对象主要是本省的农民,而不是外商和外省大的投资者,农民看重的或需要的是较低的生产经营成本费用。如果小城镇建设标准一味贪大求洋,其高额的投资费用最终必然会以各种形式分摊到工商企业头上。第二,小城镇建设投资可以推行市场机制,以鼓励社会各种力量投资为主,但各级政府也要给予一定数量的专项投资,用于那些无直接回报或短期内回报率很低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或用于支付这些项目社会投资的利益回报。否则,小城镇建设所有投资项目都推行市场化,政府不给一分钱,就可能带来二种结果:一种是无钱可赚的项目无人投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小城镇发展需要,导致小城镇功能不齐;另一种是允许所有项目投资都按市场平均投资回报率标准收费,社会投资可能会跟上来,基础设施也可能搞好了,但可能由于各种收费多,来此办厂经商无利可图,导致农民望而却步,小城镇产业发展缓慢,经济难以繁荣。第三,改革小城镇财税体制,促进小城镇良性发展。目前我省绝大多数小城镇的规模和实力不相当有限,因而财税基础还相当薄弱。从发展需要看,今后相当于长一段时间,小城镇在资金上也是处于聚集阶段。因此小城镇的财税体制要适应这一发展需要进行改革和调整。总的原则,就是在明确财权和事权的基础上,各上级政府要通过调整财税分配比例,努力增加小城镇政府可支配财力,用于小城镇自身发展。如果小城镇政府没有一定的财力基础,小城镇的持续建设和发展只会是一种空想,“三乱”现象就会有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并最终反过头来抑制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出省打工已成为目前我省农民就业和创收的一大特色和重点。从“十五”情况看,要想农民收入达到较快的增长速度,必须以此为重点和突破口。因为从农业和非农产业增收角度讲,虽然有很大潜力,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和制约,工作的难度和艰巨性较大,近期内难以大见成效。而出省打工创收,虽然和过去比,难度有所加大,但每年仍有一定新的市场空间,而且只要相关的工作搞好了,在现有市场空间里是完全可以争取到更大份额和比重的。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加强与外省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协作与沟通外,关键是要全面提高外出打工者的整体素质,创造新时期劳务湘军的牌子,增强劳务湘军在全国劳务市场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就业竞争力。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吃苦耐劳及良好的敬业精神,良好的道德修成和奉公守法的个人品德,这是沿海地区政府和企业对外来打工者的一致愿望和要求。如果我们在这些方面率先达到了要求,劳务湘军的牌子就会在全国打响,其整体竞争力就会显著提高。为此,建议政府加大以下工作力度:一是突出发展职业教育,把职教作为解决我省农民就业增收的先导工程。要调整职教培养目标,由过去以满足省内需求为主转向面向全国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为主,努力把湖南职教办成全国区域性的职教基地。要通过优化职教资源配置和调整专业结构,实施名校战略,创造名牌效应。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要注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并向一专多能发展,而且要注重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普法和守法教育。在投资上,除了鼓励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投资办学外,政府要努务增加对职教的投资,这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有利千家万户致富的功德行为。总之,这项工作做好了,新的劳务湘军形象就会较快形成。二是要通过其他途径和办法,提高现有在外打工者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改善现有劳务湘军的形象。可考虑以县为单位,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在外出务工者相对集中的有关城市设立集服务和管理於一身的半工半官方半民间组织,或叫联络处或叫同乡会。其主要职责包括:与当地政府进行联络和沟通;为外出人口提供法律援助,保护其合法权益;协助务工者解决其他困难和问题;协助当地政府抓好务工者的治安管理和计划生育管理。

  作者简介:张(1973-),女,新疆财经大学统计信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经济统计。

  从新疆工业化历史演变轨迹可以看出,新疆走了一条以资源开发、重化工业优先发展、国家(政府)直接投资推动下的工业化道路,建立了依托资源优势,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重型工业结构的资源型产业体系。自1992年以来,新疆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都是最大的,而且有不断加大的趋势,2006年达到了48%。这种以依托资源优势建立的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重型工业结构的资源型产业体系,能源、资源消耗量大,污染物排放量大,强化了工业污染程度,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从表1可以看到,近几年新疆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呈不断上升趋势。从2002年到2006年,废水排放总量年均增长7.0%,工业废水排放量年均增长4.0%,生活废水排放量年均增长8.4%,城镇生活污水已经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而且占废水排放总量的比重不断加大,由2002年的66.4%上升到2006年的70.0%。

  从表2可以看到,新疆废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也不断加大。近几年,生活COD排放量占COD排放总量的比重均在40%以上, 2006年的比重为44.8%;虽然生活氨氮排放量占氨氮排放总量比重有所下降,2006年的比重仍达到了81.5%,生活氨氮排放仍然是氨氮排放的最主要来源。而目前新疆城镇生活污水的治理水平还比较低,2006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43.8%,为历年来最高。2006年新疆污水处理厂共有26座,按照已经运行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处理能力计算,生活污水处理率可达60%以上。但目前大多数地州市已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在运行机制、收费政策、监督管理、污水管网配套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部分污水处理厂由于经费等原因运行不正常,制约了污水处理率的提高。

  从行业废水排放情况来看,近几年,全区工业废水排放量位于前位的行业主要是造纸及纸制品业、电力及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这3个行业排放的废水占全行业废水排放量的40%以上。全区工业废水COD排放量位于前位的行业依次为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3 个行业的COD排放量占全行业COD排放量基本上都是80%以上,其中造纸及纸制品业占50%以上。在今后的较长时期内,这4 个行业都将是工业废水治理的重点。

  从各地区废水排放量情况来看,近些年,新疆废水排放量居前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伊犁州、巴州、昌吉州、石河子市,以上五地州市废水排放量占全区废水排放总量基本上都在60%以上,是全区废水排放的主要区域。

  工业污染是新疆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近几年,新疆工业废气排放量增长迅速。从2002年的2512.17亿标立方米上升到2006年的4517.42亿标立方米,年均增长15.8%。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也迅速向上攀升。

  从2002年到2006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年均增长15.7%,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长迅速,年均增长20.7%;城镇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长较慢,年均增长4.0%。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所占比重不断加大,由2002年的65.2%上升到2006年的77.3%,而城镇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由2002年的34.8%下降到2006年的22.7%。

  新疆烟尘排放总量和工业粉尘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从2002年到2006年,烟尘排放总量年均增长9.7%,工业烟尘排放量增长迅速,年均增长16.9%,城镇生活烟尘排放量从总体上看增长较慢。工业烟尘排放量所占比重不断加大,由2002年的51.3%上升到2006年的66.2%。工业粉尘排放量增长较快,年均增长15.1%。

  新疆大气污染严重,主要是由于新疆工业发展迅速,尤其是重工业产品产量不断增加。此外,新疆能源消费仍以燃煤为主的关系也很大。

  从各地区来看,近年来,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居前位的是乌鲁木齐、昌吉、哈密、伊犁。从各行业来看,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主要集中在电力及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这5个行业,电力及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是所有行业中排放量最大的,尤其是2005年、2006年该行业排放量占全区的49.47%、49.22%。

  工业烟尘排放量居前位的是乌鲁木齐、伊犁、吐鲁番、塔城。从各行业来看,工业烟尘排放量主要集中在电力及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几个行业,其中电力及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排放量是最大的,而且有不断加大的趋势,由2003年的41.1%上升到2006年的51.02%。

  工业粉尘排放量居前位的是塔城、巴州、阿勒泰、喀什、哈密。从各行业来看,工业粉尘排放量主要集中在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上这5个行业占全区工业粉尘排放量的90%以上,其中,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由2003年的91.3%下降到2006年的

  从表3可以看到,近几年新疆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排放量、综合利用量都有不同程度上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年均增长8.5%,排放量年均增长15.7%,综合利用量年均增长6.6%,而处置量下降速度较快,年均下降11.5%。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固体废物处置是固体废物处理的主要方式,近几年新疆采用这两种处理方式处理工业固体废物的数量占工业固废产生量的比重是逐年下降的。

  从各行业来看,固体废物产生、排放和综合利用比较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采选业(主要包括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和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电力及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

  从表4来看,近几年新疆工业废水达标率和城市生活废水处理率都有所提高,而工业废气主要污染物SO2、烟尘、粉尘的去除率有所下降,尤其是SO2的去除率由2002年的18.94%下降到2006年的3.42%,而SO2的排放量由2002年的29.61万吨迅速攀升到2006年的52.99万吨。工业废气主要污染物中粉尘的达标率略有下降,烟尘的达标率稳定上升,SO2的达标率在连续两年上升后又连续两年回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除了2006年以外,其他年份都是上升的。这说明新疆在治理工业废水上的力度是比较大的,但工业废气尤其是SO2的治理力度还远远跟不上新疆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速度。

  从总体来看,新疆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先升后降,2006年是最低的,为31.9亿元,这几年都没有超过40亿元。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新疆生产总值比重也持续下降,由2002年的2.19%下降到2006年的1.05%,新疆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严重不足,这与新疆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极不相符。

  1、伴随着新疆经济的高速发展,新疆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新疆废水及其主要污染物、废气及其主要污染物和固体废物的产生和排放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全区污染治理水平和“三废”综合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新疆结构性和行业性污染较突出。随着新疆经济开发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尤其是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和化工工业的发展,新疆环境污染呈现出结构性和行业性特点。“三废”的排放行业比较集中,工业废水主要集中在造纸、化工及食品加工业,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主要集中在电力、化工、非金属与金属冶炼等行业,工业固体废弃物主要集中在采选业、电力及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与金属冶炼等行业。

  3、随着新疆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新疆工业技术水平和“三废”处理能力提高,环境污染治理取得一定效果。但是,新疆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远远跟不上环境污染的发展速度,新疆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从环境污染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新疆环境污染治理的形势比较严峻。

  为扭转新疆环境质量随经济增长而下降的发展趋势,实现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结合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1、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趋于工业化,对环境质量的改善是不利的,但是工业化进程势在必行。因此,在工业化进程中,必须促进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加快旧设备更新换代的能力和速度,推行工业低排放的清洁生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继续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新疆环境保护工作卓有成效,但是环境污染治理对环境质量的改善还没有明显地凸现出来,主要是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能力不足。因此,必须继续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提高污染治理投资在GDP中所占的份额,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能力。

  3、建立健全环境保规。建立合理的环保政策和法律体系,完善环境保规,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经验交流。依法治理环境,以法律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责任编辑:方涵)

  在本文1.2节中已经提到,上兰和小店桥监测点分别为汾河太原段的上下游。汾河太原段在上兰处进入太原市区,在小店桥处流出太原市区,在两监测点之间,太原市区内的废水排入汾河。故二者水质的对比可反映出太原市区废水排放对汾河太原段水质污染的影响。图1为2006年—2010年汾河太原段上下游(即上兰监测点、小店桥监测点)的水质评价。从图1中可知,在汾河太原段流入太原市区之前,其水质较好,属尚清洁或轻污染,且随年际变化较小。经过太原市区后,经市区废水的污染,小店桥的水质皆属严重污染,且水质污染平均综合指数增加了7倍~17倍。值得肯定的是,自2006年—2010年,小店桥的水质污染平均综合指数呈明显下降趋势,2010年的水质污染平均综合指数降低至2006年的64%。图2为汾河太原段上游———上兰监测点水体主要污染物的污染分担率计算结果。由图2中可知,在水质为尚清洁的2006年,2007年和2010年,其主要污染物的污染分担率均在15%左右及以下,这说明污染物中各污染项目所占的比重较为平均,即污染物的含量均较低。在水质为轻污染的2008年和2009年中,出现比重明显的某一项或两项污染物项目,如2008年的石油类、化学需氧量(COD)和2009年的石油类,这说明水体受到了某种废水污染物的显著污染。但总体来说,汾河太原段上游———上兰监测点水体中各污染物比例较为平均,污染较少,水质较好。图3为汾河太原段下游———小店桥监测点水质主要污染物的污染分担率计算结果。对比图2可以发现,水体中前三项主要污染物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大,其中首要污染物均为氨氮,其在2006年的污染分担率接近30%,之后进而超过了30%,接近40%。这说明此处水体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对应了图1中水质污染平均综合指数的结果。结合图1中水质污染平均综合指数的结果,小店桥监测点的水质逐年变好,可知太原市区排放的废水中石油类和挥发酚污染物的减少量大幅优于氨氮污染物。

  图4为2006年—2010年太原市废水排放量年际变化图,可见全市废水排放量总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16845.05万t,下降至2010年的16603.52万t,下降了1.43%。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由2006年的3485.82万t下降至2010年的2557.15万t,下降了26.64%。生活废水排放量由2006年的13359.23万t上升至2010年的14046.37万t,上升了5.14%。可见,工业废水排放量显著下降,而生活废水呈缓慢上升趋势。从废水排放量的来源比例方面看,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废水总排放量的15%~20%,生活废水排放量则占废水总排放量的80%~85%。可见,相对于工业废水的治理和减排来说,对生活废水的处理则显得更加重要。图5和图6分别为2006年—2010年太原市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的年际变化图。由图5可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总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31250.81t,下降到2010年的27381.02t,下降了12.38%。其中,工业化学需氧量下降了1965.19t,下降了29.39%。生活化学需氧量下降了1904.6t,下降了7.75%。氨氮排放量总体亦呈现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6641.72t下降至2010年的5756.74t,下降了13.32%。生活氨氮排放量减少了985.17t,占2006年生活氨氮排放量的15.99%。但工业氨氮排放量却增加了100.19t,上升了20.79%。从化学需氧量排放来源来看,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20%左右,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则占总排放量的80%左右。对于氨氮排放量,工业氨氮排放量仅占总排放量的10%以下,超过90%的氨氮均来自于生活废水。以上均说明,生活废水及废水中的污染物排放量严重影响着太原市区水体的污染程度。

  2006年—2010年,太原市政府进一步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完成了河西北中部污水处理厂、太钢尖草坪污水处理厂、经济区金世纪阳光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北郊污水处理厂的扩建。日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18.5万t,总处理规模达到52.4万t/d,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83.9%。2010年,太原市12个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对化学需氧量的削减量为54014.72t,其中生活去除量53511.69t,工业去除量503.03t。2010年,太原市12个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对氨氮的削减量为4386.25t,其中生活去除量4373.27t,工业去除量12.98t。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收入及消费水平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的需求差异日渐明显,大众化超市竞争日益激烈并趋于饱和,而高端超市仍然存在一定的空缺,因此高端超市应势而生,这是市场进一步细分的结果。高端超市在我国属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而深圳作为我国发达地区的代表,城内的高端超市现状如何?生存的环境又如何?这值得我们去探究。如果能给出一些建议为深圳市高端超市的发展给予一定程度的借鉴,又何乐而不为呢?

  高端超市是一种目标群体为高端消费者、高收入阶层的超市,其商品为高端日用消费品,其中包括高档的包装食品、生鲜食品、护肤化妆品及进口产品等。

  目前,深圳市高端超市数量一共是9家, 面积一般在2500至5000平方米之间,经营的商品主要以进口商品为主,剥离了百货的服装和家电品类(如表所示)。

  高端超市在装修装潢上下足了功夫,档次明显高于一般的卖场。装修现代、时尚,装修装潢材料尽选高档,布局的设计采用现代化的创意元素,比如华润的ole’。

  从设施和人员上,都强调优质的服务水平。设施上,配套足够的停车场,凭小票免费停车,足够的休息座位,储物柜,洗手间等,甚至有的超市引入了自助结账终端机,让顾客自行刷卡结账。在人员上,服务员不会打扰顾客,在有需要是耐心专业地服务顾客,有的店面的店员要求全是本科毕业生以上,英语达到四级以上水平,特别强调口头表达能力。

  高端超市是价格的高地体现了它的“高”,10元一颗的草莓,几十元一个面包,30元一个日本苹果,500元一斤的牛排;也不会有天天特价之类的促销手段。

  高端超市的目标群体是金字塔的顶层群体,属于窄目标群体,规模较小,不以数量取胜。不管是从作者亲眼看到或者是从报道上看到的,目前深圳市高端超市的消费者规模均比较小,店面比较冷清,出现“曲高和寡“的状况。

  高端超市的收入就是商品销售收入,没有大卖场的“进场费”、“上架费”、“节庆费”;地处豪华商圈,租金高昂;店员素质高,人力成本较高;装饰装潢的成本也高。所以,高端超市是属于高成本高投入。一般在培育初期,高端超市几乎不可能盈利。应该说,深圳高端超市的发展还处于市场培育阶段,消费规模小,因此目前的盈利状况不乐观。

  深圳市是我国第一批开放城市,毗邻粤港澳地区,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均较多,有着很多的港澳商人和外国人口。深圳市一个年轻的城市,人口年龄也比较年轻,从深圳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来看,深圳市15-64岁人口为9156398人,占88.40%。

  目前,深圳市共有9家高端超市,它们的商品品类大同小异,大多数均为进口商品,即使像ole’的产品更加侧重于欧美,而BLT的商品更加侧重于东南亚,但它们之间存在替代性,它们之间的竞争依然比较激烈。

  平价超市商品品类更多,同样具有进口商品,价格更加实惠,购物氛围更加浓厚,对高端超市产生了竞争。

  通过对深圳市高端超市现状的探究以及对其生存环境的分析,可知深圳市高端超市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较多的优势和机会,同时也存在劣势和威胁。

  深圳市高端超市的发展以及盈利过程,就是一个发挥优势、抓住机会及转变劣势、减少威胁的过程。因此,笔者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深圳市共有6个市辖行政区,但却已经拥有9家高端超市,分布在5个行政区里,几乎每个行政区有两个,这对于窄目标群体的高端超市来说,会带来激烈的竞争,不利于深圳市高端超市全局的发展。况且,高端超市在我国都仍处于初级阶段,没有一个很成熟的经营和盈利模式,许多门店因为扛不住发展初期的高昂成本的压力而关门闭业。因此,不能盲目开店和扩张。

  深圳市消费者消费水平高,高端消费者群体相对较多,有了这个基础,深圳市高端超市可以打本土牌、亲情牌,留住深圳本土消费者;同时,深圳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因此结合深圳的旅游资源,吸引外地的高端游客,以及过境香港的游客以及港商。

  高端超市之所以“高”,除了体现在价格高以外,更应该体现在商品品质和服务水平的“高大上”。因为,高端的消费群体对价格的敏感度较低,他们需要的是商品品质以及良好的服务。保证商品品质和服务水平不仅仅是深圳市高端超市要做的,也是全国高端超市要做的。

  2010年,常德市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契机,努力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力争实现将常德市建设成为最适宜人类居住城市。通过采取空气污染综合治理措施,加强环境综合治理,使得目前常德市城区的空气质量得到较大改善。2010年,常德市空气质量API指数≤100的天数为326天,占各年总天数的89.3%,比2009年API指数≤100的天数多2天,上升0.5个百分点。2010年是近几年来空气质量最好的一年,空气质量API指数≤100的天数为326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9.3%。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内建设工地的增多,土地面积,建筑和道路交通扬尘也较多,致使可吸入颗粒物成为影响常德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首要污染物。随着城市气化率和热化率的提高以及烟控区的建设,由燃煤对环境空气颗粒物的贡献将会趋于缓和,而伴随交通运输工具的增加,机动车污染将是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随着我市清洁能源的推广、城市建设扬尘的控制和煤锅炉的改造等一系列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全市空气质量逐年有所改善,以二氧化硫、烟尘为代表的煤烟型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受客观自然条件限制和城市发展的共同影响,建设扬尘和机动车排气污染成为现阶段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

  2001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决定在新增的环保重点城市开展空气质量日报工作,根据[2001]070号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文件的关于进行“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建设项目”准备工作的通知,常德市环境监测站于2001年筹建了市环境监测站和德山二中两个大气自动站, 2002年3月自动站试运行,2002年6月5日正式向国家总站省站报送空气质量日报数据,2004年3月28日开始向各媒体空气质量日报。2006年5月将鼎城区环保局手动站改为大气自动站。2007年国家环境监测总站下发文件,要求113个环保重点城市每个城市选一个环境空气质量自动在线监测点与总站联网,实现实时传输数据和演示。我们结合本市具体情况对总站拟选点位进行了确认,即常德市环境监测站点位,采用中晟泰科4000系列仪器对常德市环境监测站点位的空气质量在线监测系统进行了更新升级,并于10月1日与国家环境监测总站成功并网。2010年9月,其余各站均与省环境监测站成功并网。各自动站自建站以来运行情况一直良好。

  (1)加快优势精深加工产业的整合。常德市对污染严重的34家造纸企业采取“集中制浆、分散造纸”的产业重组,加快实施林浆纸板一体化工程;对技术较为落后的纺织企业全面推进技术改造,在改造中提升产业档次,减轻纺织印染业的环境污染;按“优先开发大矿种、突出培育大企业”的思路,对盐化、建材工业进行优胜劣汰,扭转非金属矿以粗加工为主、高消耗高排放的局面。

  (2)加快骨干产业的园区集聚。德山工业园区逐步改变“兼收并蓄”的招商格局,实施产业链招商,以现有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发展集群经济。

  (3)加快老城区工业的转换和加工业的分区集中。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老城改造,先后搬迁了一批影响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的企业,对搬迁企业组织实施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水平,提升产品档次,增加科技含量,引导企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实现企业环保效益和自身经济效益的统一,使影响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工业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

  常德市人民政府为了控制城区建筑施工对环境空气造成的影响,禁止在城区现场搅拌混泥土,并对运输混泥土和建筑垃圾及散体物料运输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从2000年起,运输垃圾、渣土以及可能散发粉尘的机动车辆全部采取密闭装置,2003年,市城区组建6家渣土运输公司,180台全密闭运输车投入运行。同时,建筑工地围挡作业,减少建筑扬尘。

  1999年5月,市公安局、环保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市机动车排污监督管理的通知》,市政府加强了机动车排气的管理力度,对在用机动车辆初检达不到排放标准的,不发给牌证;年检达不到排放标准的,不得继续行驶;抽检达不到排放标准的,除按规定对机动车驾驶员进行教育、处罚外,并责令停止行驶或限期采取有效的排污净化措施,经复检合格后,方能行驶。并根据《湖南省机动车辆管理办法》,对汽车安全性能在年检限上进行尾气检查,每年在固定路口对全市机动车尾气进行抽检。强化超标车治理,对尾气超标车辆强制安装尾气净化装置。2001年来,先后对5000多台在用车辆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开展了汽油无铅化、禁止销售化油器类轿车及5座以下客车专项行动,全市所有加油站停止销售使用含铅汽油,29家汽车销售企业停止销售化油器类轿车和5座以下客车,相继取缔了运营摩的和机动三轮车。以上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机动车尾气对环境空气造成的污染。

  为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饮食油烟污染问题,常德市环保局开展了餐饮行业油烟治理工作,要求全市油烟治理重点单位迅速采取油烟治理措施,确保油烟排放按期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城区的餐饮油烟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受到市民的热切关注和称赞。

  从1996年开始,在巩固原烟尘控制区建成成果的基础上,常德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范围涉及城郊、面积6倍于建成区的约300平方公里的大气环境保护圈,并于2000年正式启动出台了《常德市城区大气环境保护圈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新开辟以常德市城区为核心区的城区大气环境保护圈,严禁在人口集中地区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及其他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确需焚烧的,经环保部门批准,采取处理措施后方可进行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严禁新建扩建实心粘土砖瓦厂(点),已建成的必须关闭或转产;强制淘汰燃煤窑炉、1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和燃煤砖瓦厂,先后取缔燃煤锅炉和窑炉106个,加大砖瓦厂关停力度,关停砖瓦厂42家。狠抓锅炉治理,同时淘汰圈内1蒸吨以下燃煤锅炉,狠抓液化气、型煤推广。因操作不当致使烟尘超标排放的锅炉,依法吊销其锅炉使用登记证和司炉工操作资格证。1997年,常德市城区禁止燃放烟花炮竹一举成功,1998年,取缔污染严重、影响交通的出租三轮机动车。以上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

  1、大力推进公交车和出租车的双燃料改造,对城区车辆逐步实现油改气。2006年,常德管输天然气通气,目前已铺设天然气供气管道807.2公里,供气总量5068吨,已满足6.38万户城市居民、公共用户和企业用气。近两年,公交车、出租车油改气工作迅速推进,随着市城区德山加气站、武陵镇CNG汽车加气站、柳叶路天然气加气站先后投入运营,市城区加装油改气的出租车达430余台。与此同时,全市已有5条公交线、认真落实秸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

  在全市范围内禁止秸杆禁烧,每年春秋两季,我市都将秸杆禁烧作为防治大气污染围绕的重点来抓,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与各区(市)县签定目标责任书,将任务分解到并落实到乡镇、村社,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宣传综合利用典型,曝光违禁案例,从而保护了城区的环境空气质量。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应从环境现状的调查、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相应防治的措施三方面的内容展开。相应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按照环境现状一环境影响状况一环境保护措施状况的思路构建如表1所示的体系框架。

  由表1可以看出,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目标层,表示该评价指标体系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即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第二层次为构成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子系统层,包括环境现状、环境影响状况和环境保护措施状况这三个子系统;第三层次为主题层,是反映所隶属的子系统的主题;第四层次为指标层,选取了具有典型代表性和全面概括性的描述型、实物型和列举型指标构成。

  对工程建设项目环境现状调查,目的是为掌握环境质量现状本底,为环境影响预测、评价以及建成使用进行环境管理提供数据基础。主要是对拟建项目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环境保护区的情况和发展趋势的调查,因此分为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区三个主题层。

  自然环境状况是包括项目所在地的大气、水体、地貌、土壤等环境状况。其中,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是影响建设项目的重要因素,如土坡因挖掘而崩陷、地下水位过高使得地基受损等。另外,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也会对建成后工程建设项目的使用产生影响。为此,选择了地表水环境质量、地下水环境质量和大气环境质量作为自然环境的代表性指标。对于这些指标的监测,须采用一些技术性的监测工具,或收集该地区相关资料,程序复杂、难度较大,可将现状所收集的资料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参照相应的环境标准进行对比,得出质量“很好、好、一般、差、很差”的结论。

  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重要部分,事先调查项目所在地的森林草原植被、动物栖息、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状况,有利于衡量项目建成后对它们的影响程度,对不同方案的分析,有利于比较它们之间生态环境差异,以选择合适的项目方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森林草原植被情况和动物栖息情况作为评价指标,内容可以根据评价地区和方案的具体要求进行指标的增减。对于此指标不能用定量数据表达,应作出详细定性分析说明。

  调查项目包括周围地区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自然保护区、温泉、疗养地等环境保护区,以免工程建设项目对环境保护区造成了影响,造成景观的破坏。对于此项指标的构成,是情况的调查,要有距离、面积等详细说明。

  对于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状况的分析,主要是找出项目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导致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一般包括污染环境因素和破坏环境因素。污染环境因素是包括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声、粉尘以及其他污染物;破坏环境因素,主要是工程的建设和使用对地形、地貌和已有设施的破坏,对森林草原植被破坏引起的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对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区、水土保护区的破坏等。因此分为环境污染状况和破坏环境状况两个主题层。

  用于分析计算拟建项目建设或使用过程汇总产生的各种污染源和排放的各种污染物及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一般应选取粉尘排放量、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废水排放量、噪声覆盖率作为环境污染状况指标。

  项目建设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某些活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破坏主要包括景观的破坏、地形地貌的破坏和森林草原植被的破坏,预测其破坏程度,作为破坏环境状况指标。

  环境遭到破坏固然是不幸,但合理的环保措施能将环境影响减小的最小,这对于环境影响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环保措施主要是绿化措施和污染控制两方面有机结合,因此选择绿化水平和污染控制作为评价环境保护措施效果的两个主题层。

  在建设项目内进行绿化建设不仅起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形成一个有适当生态与非生态比例结构、功能和自我调节的良性生态系统。选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作为直接反映工程建设项目绿化水平的指标。

  土壤安全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安全和健康,对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为了掌握土壤污染的状况,查明污染的原因,为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对策提供决策依据,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开展了全国性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

  我市的土壤调查是河北省土壤调查的组成部分,本次调查工作是在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领导小组的指导下,以全市环保系统监测队伍为主体,开展全市土壤现状调查工作。

  通过开展全市土壤调查,全面、系统、准确掌握我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查明重点区域土壤污染类型、程度和原因,评估土壤污染风险,确定土壤环境安全等级,建立我市土壤环境监测网络,优化我市土壤监测点位,开展土壤例行监测,提升土壤环境监管能力。

  通过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掌握我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阐明区域土壤污染的特征,评价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为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体系,防治土壤污染提供基础数据和准确信息。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总体范围为*市全部辖区。针对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全面、系统的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在全市范围内系统开展土壤现状调查,分析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等项目及土壤理化性质,根据各县(市、区)土地利用情况及土壤污染类型,有针对性地增测特征污染指标。

  通过开展全市土壤环境污染状况调查,掌握我市土壤环境质量从“七五”期间至今二十年的变化状况,查明土壤污染状况及其成因,阐明区域土壤污染的特征,为土壤环境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以“七五”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布设的10个土壤典型剖面点位作为本次调查的背景点,原布设点位已不具备采样条件的,取消该背景点,同时提供原背景点的现场景观照片和出具核准说明书。

  采集可对比的土壤样品,进行相同项目的测试分析,对比相关的监测结果,对比分析我市20年来土壤背景值和土壤环境质量变化情况,积累土壤环境质量基础数。

联系方式

全国服务热线

0898-66668888

手 机:13988888888

地 址:广东省广州市半岛官网番禺经济开发区

扫一扫,加微信

Copyright © 2002-2025 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备案号:桂ICP备1701006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