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2024年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我们应该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充满信心,应该对中国经济必将克服当前的需求收缩困难充满信心。
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2020-2022年半岛登录,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降低到4.5%,较2019年下降1.5个百分点;较1978-2019年年均经济增长率(9.4%)降低4.9个百分点。2023年,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中国经济呈现持续平稳恢复态势。供需两个方面的指标均出现回升。1-11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为4.3%,较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2%,较上年同期提高7.3个百分点。全年经济增长率预计达5.2%左右,较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较疫情三年年均增长率提高0.7个百分点。这表明,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顽强拼搏,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经济结构,我国经济持续平稳恢复,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要看到以上成绩的取得殊为不易。2023年中国经济面对需求收缩的突出制约,企业订单普遍短缺,产品销售困难、产能过剩等问题比较突出。企业资金循环不畅,财务支付面临较大困难,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债务关系紧张等,导致信心和预期降低。应该认识到,需求收缩问题发展时间已经很长。2010年开始,中国的出口和投资增速出现持续下降。其中美元口径的出口增长率,由31.3%降低到0.5%(2019年),2024年预计为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由23.8%降低到2.9%(2020年),2023年预计低于2.9%。投资和出口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人民币口径,投资约54万亿,消费44万亿,出口24万亿)投资与出口占总需求比重超过60%。这两大需求增速持续下降,必然引起需求收缩。而需求收缩会约束企业生产水平下降、经济增长率下降半岛地址,继而引起企业、居民、财政等收入增速下降。进而会使消费和投资需求进一步下降(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38%,2023年在消费恢复基础上半岛平台,同比增速预计仅在7%左右)。由此形成需求收缩与经济增速下降的循环。到目前为止,这一循环已经持续了10年以上,中国经济增长率已经由10.3%降低到3%(2022年)。2023年预计为5.2%左右,两年平均增长率略高于4%。因此,需求收缩的内生力量已经很强。表现为居民扩大消费,但缺少就业和收入增长的有力支持;企业扩大生产,但缺少订单方面的有力拉动。面对这一严重困难,2023年我们通过全力扩大内需半岛登录,努力对冲需求收缩压力,取得了积极成效。但需求收缩的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投资增速持续下降,出口呈现负增长。消费进一步回升的动能也明显偏弱。
展望未来,首先要看到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诸多有利因素。第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结构变动潜能远大于西方发达国家。例如在我国即将进入高收入国家时(2022年我国人均GNI为1.26万美元,世界银行2023年发布的高收入国家起点线万美元。我国与之差距已经不大),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普遍而深刻。特别在收入分配方面,2022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467(0.4为收入分配警戒线),明显高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考虑到我国14亿人口的国情,可以认为中低收入群体规模庞大。例如有6亿人每人每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人民币,年收入约1.2万元人民币。与人均国民总收入1.26万美元,差距非常大。欲使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欲使更多的人加快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就必须保持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所以,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表明我国经济结构变动的潜力仍然巨大,在实现充分就业目标下,其必然会推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同时要看到,经过第一个百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形成了强大的生产和供给能力。我国拥有全球种类最完备半岛平台、生产规模最大的制造能力,220种工业产品产能和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特别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仍然有比较充分的人力人才资源,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在8.7亿人左右,而城镇就业只有4.6亿人左右。有2.9亿多农民工,其中1.7亿以上要外出务工且每年增加300多万人;有7000万在校生(16-22周岁,在高中、中专、大专、大学学习)。每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2024年预计为1179万人,应届中等教育毕业生300万人左右,综合估计,我国每年应届大中专毕业生超过1400万人,加上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增量,城镇每年新增劳动人口1800万人左右。从历史数据看,1个百分点的GDP增长率,大约提供200多万就业岗位。因此,从充分就业要求看,我国适度经济增长区间应该在8%左右。此外,我国经济增长的资金保障充裕。2022年我国国民总储蓄率为45.78%,远高于美国(18.74%)、日本(28.77%)。我国经济增长也有较为充分的技术要素支持。主要是经过几十年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我国在应用技术方面总体形成了研发供给能力,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2022年我国研发支出3.08万亿元,占当年名义GDP的2.55%,已经高于OECD国家疫情前2.47%的平均水平。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位,已从2012年的第34位提前到第11位(2022)。同时,我国在重大关键技术方面的攻坚步伐,在新型举国体制全力支持下,也在明显加快。综合分析,我国拥有强大的生产供给能力,以及对需求扩大的跟进能力。这就有力保障了当需求开始持续扩大后,可以确保供求关系平衡,确保价格水平大体稳定。
最后还要看到半岛地址半岛登录,我国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拥有巨大增长潜力半岛地址。这主要与14亿中国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持续增长相联系。有分析认为,中国城镇居民户均已经达到1.1套住房,因此房地产市场已经实现了供求平衡。据此认为中国房地产建设必须放缓步伐。这个计算没有考虑到的是:其一,住房作为不动产,是不可能在全国城镇居民之间进行平均分配的。因为人的发展需要在地域空间的流动,而住房则不可移动。不动产性质的供给,不可能实现全国范围的平均。其二,中国的城镇化仍然要持续推进,特别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目前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7.7%,与高收入国家75%以上的城镇化率比较,差距很大。因此,未来要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并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城乡一体的现代化。其中城镇户籍人口将持续较快增长,特别是农村的留守儿童和老人要加快跟随其家庭成员进入城镇生活。这就决定了,户均1.1套仅是一个时点指标,对房地产供求关系的判断,不具备趋势性意义。其三,中国人民的居住条件要不断向美好方向迈进。这就决定了存量住房需要不断更新。综上,城镇居民户均1.1套住房这一计算,其考虑的因素很不全面,不能作为中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依据。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将给中国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大幸福,正如主席曾经强调的: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因此,对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前景,切不可描绘一些小富即安的具体目标,一定要从大历史观出发洞察中国式现代化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文明和进步,一定要对社会主义最终实现的经济发展水平将远远超过资本主义充满信心。在此基础上分析和展望14亿中国人民美好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景,来估计中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增长潜力。
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诸多有利因素,因为需求收缩的不断发展,而被越来越严重地压制。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伟大奋斗。要特别注意到当市场形势不好时,居民的消费支出会趋向谨慎,企业的生产和投资也会趋向谨慎。因此扩大内需从启动力量看,必须依靠政府投资。当前需求收缩的内生性力量很强,克服这一发展趋势,需要相当大规模的政府投资拉动。因此,要根据当前形势及对其趋势调控的需要,合理确定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步伐,确保需求收缩态势能够被有效扭转。积极财政政策的适度加力半岛平台,也必须与这一任务相匹配,不可仅仅自求平衡。当适量的国债资金与货币政策形成合力时,就必然会推动各级地方政府围绕公品的高质量建设加快起步,就必然会有效有力地增加企业订单,带动企业的生产和投资,带动就业,带动消费。我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就一定会进入全面回暖态势。由此必将形成需求拉动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国内经济大循环一定会全面畅通。由此就可以通过内循环带动外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需求持续回暖的拉动下,我国的高质量发展必将进入全面提速的新时期。
139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