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大同市文物周边环境现状调查及保护措施建议摘要 本文阐述了大同市文物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大同市文物环境保护措施建议。认为保护文物周边环境是从整体上保护文物。大同市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及石窟寺的环境保护现状严峻,其原因为气候环境特殊、空气质量差、政策法规不落实等因素造成的。建议通过环保及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适当控制文物保存环境的微气候条件,消除影响文物的有害气体,健全相关的文物保规等措施改善大同市文物环境保护现状。
山西省大同市是我国古代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有长达2300多年的城市发展史和1600多年的建筑史。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据统计,大同市现存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两万余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4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许家窑遗址”和“青磁窑遗址”表明,早在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此后数千年,作为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北方城市,大同市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的美誉,从而也留下极为丰富的文物古迹,如驰名中外的“北魏云冈石窟”佛教艺术宝库,享誉全国的“华严寺、善化寺”等辽金建筑群,号称中国龙壁之冠的九龙壁,以及为专家学者所关注的“古城墙遗址”,这些文化遗产均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和旅游价值。
建国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大同市旅游业这一龙头产业的大力推进,以及国家对于文化遗产事业的重视,大同市进行了大规模的环境整治与建设工程,尤其是各文物古迹的周边环境,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近年来,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表明,文物周边环境的飞速改变正在对它们的文化价值及存在状态构成巨大的威胁[1]。对此,我们对大同市的文物周边环境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与了解。
大同市拥有古遗址150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遗址种类主要为聚落址、寺庙遗址,还有少量窑址、矿冶遗址、宫殿衙署遗址等,而年代最早的为旧石器时代遗址。
大同市的古遗址环境,总体上较为恶劣。由于古遗址分布范围广,遗物稀少,因此,既不能确定面积范围,也较难确定其保护本体。一些遗址因紧邻季节河,水土流失严重,使得许多遗址遗迹模糊。另外,一些处于偏远郊区的遗址,因管理松散,部分被用作耕地,文化层遭到扰乱和破坏。而某些处于开发区的遗址,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其上修筑了交通公路和工厂。还有部分遗址,因保护不力,遗址面积萎缩,遗物因风化而破损、减少。
大同市古建筑127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多为寺庙建筑和古民居。其中,以年代最早的北魏悬空寺和数量最多的辽金建筑群最为著名。
相比古遗址,大同市的寺庙建筑布局完整,建筑风格独特,环境相对较好。但是,在长期的保存过程中,因风雨侵蚀和年久失修,许多建筑的梁架、门窗等外观陈旧破败,殿内雕塑和壁画起翘剥落严重,部分建筑物墙体坍塌。
大同市古墓葬19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其中,年代最早为汉代墓葬。大同市古墓葬多为普通墓葬,帝王寝陵1处,为北魏冯太后永固陵。
大同古墓葬总体保存状况较差,没有明确的保护范围。部分墓葬被村庄占用,部分墓葬群上原有的石像生、墓表等,均已遗失。还有的墓葬,因雨水冲刷封土而自然塌陷,或在封土上有多个洛阳铲探孔,残留盗洞。
大同市石窟及石刻多开凿于陡峭崖壁上,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因自然界的环境及地层变化,大多石窟外立壁岩体碎裂,裂隙纵横,崩塌严重,而窟内造像也受到严重的风化破坏和污染。而在一些无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的石窟周边半岛官网,因道路,村庄,煤窑等分布密集,使得石窟环境差,脏、乱现象严重,甚至有的石窟窟前就是运输公路,窟内造像表面覆盖了厚厚的灰尘,使其面目不清。
文物环境保护现状调查显示,大同市不可移动文物及周边环境现状严峻,分析其恶化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气候是文物的一个潜在破坏因素。它以温度、湿度、风力、空气和光照等连续的循环作用,造成对文物持续的影响[1]。大同地区为温带性半干旱气候,四季温差较大,1月最冷,7月最热,月平均温度变化幅度40%;年平均降雨量423.8mm,雨季集中在7~9月;年积雪约20mm,冻结期为10月下旬到次年4月,冻结深度1.5m,全年无霜期120d。年日照时数较长,约为2800h。整体上,大同地区虽干燥,但降雨集中,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对文物的保护十分不利。在此气候环境下,温湿度循环交替,使得文物表面剥离或脱落、内部开裂或破碎,材质粉化或酥碱,结构十分不稳定;另外,因风吹雨淋日晒等,暴露在外的木质古建筑或文物的木构件等,劣化加速。
污染性大气环境中的氨、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化物与氟化物等,在潮湿空气中转变成腐蚀性的无机酸,侵蚀文物的表面,从而导致文物的破坏[1]。大同市为著名的“煤炭之都”,因采煤、燃煤及煤炭运输导致该区域空气质量极差。从上世纪十年代,大同市的空气中大量的酸性气体(SO2、NOx、CO2等)和粉尘污染严重,其中总悬浮微粒全年超标(国家大气二级标准)率高于80%,降尘全年超标率为60%。现在,在环境的整体治理和旅游区空气质量严格检测下,大同市的大气环境状况有所改善,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产、生活用煤数量加大,燃煤产生的SO2等气体排入大气层形成酸雨、酸雪,依然在严重影响着文物环境。其次,旅游过剩,旅游区内汽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旅游设施排放出的废水、废渣,也严重污染了文物的环境,使文物遭到破坏。
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共同构成了文物整体性保护的内容和范围。1997年在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批复的《大同市云冈石窟保护管理条例》中规定了云冈石窟保护的原则、文物环境整体保护等具体内容,这些规定是对云冈石窟整体保护的重要依据和保证,具有法律效力。但在规定实施过程中,阻力较大,保护规划落实难、执行难。《文物法》[2]要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周边都必须规定建设控制地带对文物整体环境加以保护,目前,大同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一部分没有完成周边环境保护规划,省级半岛官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都还没有要求编制周边环境保护规划。由于没有规划的保障,某些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已在经济建设中被彻底拆除或在周边拆迁中受到严重破坏。
文物环境保护已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好珍贵的文化遗产,科学合理地发挥文物资源的各种价值,对文物环境进行有效保护,是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和广大民众都应重视的工作半岛官网。对于大同市文物环境保护来说,改善文物环境,是一项意义深远、责任重大的事业。对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环保资金的投入占GDP的2%,环境质量才能得以根本改善,随着多项国际环保公约的签署,国际环保标准的制定,以及环保对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和社会大众对环境保护要求的日益强烈,针对我市资金短缺、技术相对落后的状况,首先应加大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确保环境能得以保护,环境质量能得到根本改善;其次,由于我市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环保人才,特别是能取得突破的环境工程人才十分短缺,除了吸纳全面的智能型高级人才外,还应加大对环保人才的培养、做好知识、能力的开发、建立良好的绩效评估、薪酬、激励机制,做到人本管理(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使环保人力资本的效用充分发挥出来,综合整治文物周边环境,科学合理地使文物得以保护,促进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大同地区的特殊气候环境是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我们很难进行人为控制,但是,对于文物古迹来讲,适当的改善其小气候环境条件,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措施。对于因风霜雨雪、光照尘埃等因素导致的文物破坏,可以将其与此类因素隔绝,如将有搬迁条件的碑刻等文物集中到室内管理,避免日光照射;对于原地保存的小型文物可以加盖保护罩;对于大型的文物,如云冈石窟,规定窟内照射光源紫外线uW,减少光线的直接照射。另外,还可以在窟前修建保护性窟檐,阻挡阳光照射和风雨侵蚀。对于因温湿度差异导致损坏的文物,可在集中管理文物的库房设置大气温湿度调节装置或设施,以保证稳定的适宜气候环境。对于像云冈石窟这样的大型文物,在其洞窟内放置,利用无线环境监测系统控制自动开启关闭以降低窟内湿度,避免凝结水的形成,是一项有效的措施。
酸性污染性气体及颗粒物,是影响文物安全的重要因素。消除这些影响因素是改善文物环境的重要方式。首先,在文物古迹附近的一定区域内,严禁建立大量的工矿企业,从根本上尽量消除空气污染。同时,在文物古迹周围建设园林草地等绿化隔离带,以缓解空气污染。此外,严格控制区域内的交通运输,以减少对文物的二次污染。
对于文物的保护,过去只是进行文物本体的保护。但是,随着文物保护理念的发展,人们对文物建筑周边环境重要性认识的逐渐加深,把文物建筑及其周边环境当作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统一规划与保护的理念正成为业界的一种共识[2,5,6]。对此,我国相关政府机构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第十二条规定:“根据保护文物的实际需要,可以在文物保护单位周围划出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在这个地带内修建新建筑和构筑物,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2]。而大同市也已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如《云冈石窟保护管理条例》。但是,对于大多数的文物古迹,目前尚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得具体的保护工作很难实施。因此,健全、细化相应的管理政策,是一种非常必要的文物环境保护措施。大同市要在贯彻已有的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细化工作,制定大同市文物周边环境保护的实施细则和相应配套的标准规范。同时,应持续地运用科学规划手段,对文物周边环境进行可持续的保护和管理,还没有划定控制范围的文保单位的保护规划必须提上日程。
由于身处经济迅速发展的历史时代,旅游业的发展成为经济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大同市以旅游业为当地的龙头产业之一,对一些文物资源深入发掘,迅速开发,成为知名的旅游城市,也为当地的财政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数量的增加,无可避免地对文物古迹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和影响,而文物周边的环境首当其冲。
为了合理地利用文物古迹这些珍贵的旅游资源,保护好文物环境,我们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以保护文物古迹为主的基础上,适度开发旅游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文物环境对于污染物的净化能力,以及对旅游人群的承接能力。只有科学协调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才能降低旅游对环境的压力,确保文物环境的良性循环[1,3,4]。
文物古迹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世界各国在对历史遗址和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实践经验认为,“一座文物建筑不可以从它所见证的历史和它所产生的环境中分离出来”[5]。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的周边环境是紧靠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的和延伸的、影响其重要性和独特性或是其重要性和独特性组成部分的周围环境[6]。它们与文物本体一样,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历史的载体。离开了环境,文物就成了孤零零的标本。另外,文物从被创造产生时开始,环境因素就控制着它的存在状态,文物环境对文物保护至关重要,文物古迹的保护范围应扩大到其所置身的环境。
大同市文物古迹及周边环境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我们宝贵的不可再生的物质与文化资源,更是我们传承文明的载体。文物与它们的周边环境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保护了文物的周边环境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历史和时代的发展将对大同市文物及其环境作为整体加以规划和保护的思路推到了我们面前,面对这一课题,我们必须采取谨慎和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在不断的保护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寻求突破,将宝贵的历史财富发扬光大,传于后世。
139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