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平台中原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生成发展的源头活水保护传承与弘扬黄河文化作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任务。中原(河南)(以下简称“中原”)黄河文化处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属于历史文明发展的核心地带,是中华历史文明的主要发祥地,理应把握历史主动,承担保护传承与弘扬黄河文化发展战略的主体任务。理论清醒才能坚定。学习贯彻落实习总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河南保护传承与弘扬黄河文化实际,要求我们有责任、有资源、有理由,研学、弄通、搞清“中原黄河文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个根本认识问题,对于大力弘扬黄河文化,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黄河文化的历史成因及其重要思想内核。黄河文化,是指我们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赖以生成发展的系列历史文明成果,或者说是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及其发展历史上的一切文明活动成果。中原黄河文化,是反映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中下游生成发展的中原历史文明的思想内核,集中、全面、系统代表了黄河文化的主流发展思想及其系列文明活动成果,形成范围包括黄河主道流域、支流流域、故道流域以及历史人口迁移流向的广大地域,发展影响遍布全国直至世界。分析其历史发展的主要成因是:中原黄河有着特殊的地形地貌半岛地址,便于人类自然宜居和生产生活。黄河自西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但黄河文化的生成发展主要集中在中下游的河南中原地区。因为历史形成最早的黄河绿洲(冲积平原)位于中下游,相对固定有三个平原半岛登录,便于人类生存生产生活:中游的龙门到潼关流域,渭河、汾河两大支流汇入,河面河床宽阔,黄河在此由南北向转为东西向,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传说之地,是黄河在中游形成的第一个冲击平原,在临汾、运城、渭南、三门峡地域内形成多块在河之洲、沿河绿洲,也是黄河文明曙光闪烁比较集中的地方,也是晋陕豫三省交汇又都各自称“中原”的理由。孟津至桃花峪是由山区进入大平原的过渡流域,洛水、济水、沁水三大支流汇入,是黄河中游形成的第二个冲积平原,直接生成了河洛平原、豫北平原。桃花峪至入海口是黄河下游流域,是第三个冲击平原,呈巨大的扇形面积,历史上黄河的出海口,北至天津渤海湾,南至江苏滨海,含有广袤无际的华北平原、豫东平原、黄淮平原半岛官网半岛官网,下游豫东段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易造成“地上悬河”。黄河中下游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全年日照百分率仅次于最充足的柴达木盆地,而较黄河以南的长江流域广大地区普遍偏多1倍左右,降水集中半岛登录、无霜期短等得天独厚的水文条件,极具人类与自然的生态和谐。人类在这里相对易于取水半岛地址、耕作和围猎。据历史地理考古发现半岛登录,这里亿万年前,温度较高,雨水充沛,动植物丰富多样,人类与大象等动物相处共生,适合人类生育繁育。史前人类开始在这里不断聚落,孕育了中华文明,最终成就了璀璨辉煌的中国历史文化。构建中原黄河文化的系列文明成果:一是立体贯通至今的农业文明。研究表明:如果把世界文明理解成一个立体结构,可能最稳定贯穿的轴心就是农业。数字化社会10年,信息化社会50年,工业社会有几百年,但农业已有一万年。在农业起源之前,人类主要依靠渔猎和采集,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让仅仅依靠渔猎采集难以为继。无意中发现种子落地可以萌生,猎获的动物可以驯养,制造工具、兴修水利,点燃了农业文明历史之火半岛官网。有这样一个数据,一个5口之家,通过渔猎采集生存生活,所需土地空间100平方公里,而到农业社会,只需要30亩,也就是0、02平方公里,这大大加大了土地的人口承载力。黄河流域自然发达的农耕条件,成为中华先民向“农”靠拢、聚“中”发展的根本理由,农业历史文明成果直接衍生了中原黄河文化。直至今天,河南中原还在享受历史农业文明的红利。二是繁星点缀的聚落聚邑和古都文明。世界公认的历史四大文明古国,充分印证了历史文明起源于河流,分别是古巴比伦的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埃及的尼罗河,印度的印度河和中国的黄河。研究者的普遍观点,就是世界文明起源于大河的支流,源于人类对用水养水的最底要求。而九曲黄河具有13条重要支流,既符合文明起源的生成条件,又符合文明汇聚发展而形成主流文化。从黄河流域古都建设选址,乃至于所有中国考古都城遗址发现,都位于两河交汇之间,甚至是多条河流交汇之地。有据《易经》研究认为,两水交汇之处谓“中”,两水交汇地域谓“原”,“中原”由此而来。中原黄河流域遍布河水交汇之处,都是理想中原。据历史记载,隶属于郑州市的巩义市“米河镇”名称,源于有6条河在此交集而来。满足自给自足的手工业发展。据考证,黄帝时期最早的养蚕业、制陶业,以及大量的农耕工具等等都出自黄河文明;早期人类考古的穴居式、半穴居式、有巢式居住方式遍布广大黄河流域。人类在这里由自然采集、围猎的生态性生活,到耕种蔷穑、逐水草而居的有意识聚集,逐步实现了由聚落到部落、到民族、到国家的转型发展,先秦时代的文化大遗址遍布黄河流域中下游就是最好的证明。三是发达的自然科学文明。考古发现,中华先民有上万年对自然天文、地理认知的过程,聚汇成以研发天、地、人的关系为核心的古代天文学。夏有《连山》、商有《归藏》、周有《易经》就是古代天文学的综合集成。“天子择中而居”,是将《易经》理论推演与都城建设完美统一的实践半岛官网。有记载天下定中的历史大事件,发生在周朝“周召分陕”之治的“成康盛世”时期,周公利用天文学、召公从地理学不约而同地选择登封作为天下之中。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利用发展的古代天文学也选在了登封。从文献记载到考古发掘都证明,“河洛之间”是最早的中国,是中央之国的意思。在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铭文就有“宅于成周”“宅兹中国”,“成周”指老洛阳城的东部,也是巩义与登封一带。何通河,历史“河”字专指“黄河,”黄河由兰州至“中原河洛”形成“何”字湾,字中间那个口,就代表中国,形声会意之意,都指向老洛阳(偃师)城东及登封、巩义一带的“东周城”位置。四是承载标识了历史文明的发展进程。没有文字,就没有文明及文化。近代以来,夏商周考古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系列考古发现,影响中国历史文明进程的重要活动成果,特别是世界公认的历史文明三大标识:青铜冶炼、都城遗址、文字记载,集中汇聚在中原黄河流域。承载中国文化的是文字,是中原黄河下游流域仓颉发明,开启了“结绳记事”,中原黄河流域考古发现有早、中、晚期系列仰韶文化,出台一大批有夏一朝的文字符号,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文,东汉著成《说文解字》的“许慎”,还有“当代毕昇”之称的王永民等等,都是中原河南人,为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作出了卓越贡献。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部文化开篇鼻祖、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所记载的内容,几乎全是反映中原黄河流域的故事。第一次一大批从西晋发掘及现古记载的先秦“汲冢竹书”,是在黄河故道流域的新乡卫辉发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号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司马迁起笔之前,先是完成了其父“必先北走山东(旧指函谷关以东)、南游梁宋”的意愿,更是把汉民族及先秦文化的承载主体指向了中原河南。五是黄河文明生成的包容开放基因。中华民族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56个民族的共同体,在黄河中下游生成了开放包容的鲜活基因。夏商周三代以前反映华夏及炎黄部落、炎黄部落与东夷部落蚩尤的战争融合发展,夏史反映华夏民族团结东夷集团,与三苗部落的战争融合,商史反映与四岳之间各方国的战争融合,以及周代以后发生所有的朝代更替,都源于多民族包容开放的融合发展,也都是围绕者黄河中下游流域展开。中国历史上在这里建都时间多达近4000年。考古发现,中华民族在中原黄河流域相继建成的夏都城、商都城、西周、东周及成周,文化都城遗址文明连线成片,特别是构建了洛阳、郑州、开封、安阳等历史文化名城,由此衍生的夏文化、商文化、周文化、春秋战国文化、隋唐文化、宋文化等等,都是黄河文化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典型代表,也是镶嵌着黄河文明的一颗颗历史文化明珠。据考证,中华姓氏90%以上都源于中原(河南)黄河流域。黄河文明的曙光照遍黄河流域、黄河故道流域及其影响范围,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成长摇篮。六是中原黄河流域便于成风化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原黄河文化的包容开放基因及其人口随着流向迁移发展,奠定了中原河南文化“大一统”的思想基础,决定其在形成部落、国家的历史文化演进中,自有“团结进步、渴望一统”的精神内涵。举世公认的指南针、造纸、火药、印刷术“四大文明”都出自黄河流域;盘古文化、女娲文化、伏羲文化、炎黄文化半岛地址、大禹文化等等在黄河流域叠彩纷呈。黄河流域的人们普遍性格开朗、处事大方,习惯习俗方言接近。特别是在文化传承上,比如吃的方面,都说自己养的牛、羊啊好吃;种的方面,都说自己家的石榴、大枣好吃;鼓乐文化、戏曲文化、秧歌文化等等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致相同。黄河流域自古就兴盛的这些特色,一直延续至今半岛官网半岛登录。我们通过分析中原黄河文化的历史成因,很容易看出,由系列黄河文明发展形成的一次次历史文化漩涡,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力向前的巨大思想引擎。为此,黄河文化应被赋予正统、厚重、勤劳、勇敢半岛官网、包容、开放、自强、创新的思想内核半岛登录。
二、黄河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其主要精神。中原黄河文化的历史成因充分证明,黄河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源头活水,担当着传承优良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始终处于中国文化的主导地位,是承载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的主体,是链接中华文明和绽放灿烂文化的主干,是延续历史文脉和构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东方文明的史前曙光和文明摇篮,聚焦思想内核、凝炼黄河文明,系统梳理黄河的主要精神,对于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具有直接功能作用。一是敬业精神。也叫守成。中原黄河人要是长期居于“天下之中”,奉守“中庸之道”,有善于守中、守正、中正之意,也有传统、正统之说。黄帝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后,在这里铸成“天、地、神”三鼎,大禹治水后又将天下划分九州并铸“九鼎”,加之春秋楚庄王、战国秦庄王相继问鼎中原,“中”文化在这里深扎生根,始终有着闻“中”谋动、居“中”而兴的集成、守成思想。二是实干精神,“面朝黄土背朝天”,是这里千百年来的一句口传文化,要求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有了这个文化,中原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粮仓”。发挥这里水利充足、土地肥沃而盛产粮食的优势,还借助陆运、漕运优势,历朝历代在黄河流域建设多个国家粮库基地。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等都是实干精神的精准展示。三是文匠精神,一部治黄史就是一部治国史。黄河文明、黄河文化孕育出层出不穷的文化匠人。列子、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管子,以及司马迁、董仲舒和建安文学、魏晋风流、“唐宋八大家”、程朱理学的大家等等,绝大部分都来源并发展繁荣于黄河流域。特别是老子著经、孔子讲学都是在域内完成。中国历史文化巨著大都产生在这里。传说中的夏有《连山》、商有《归藏》和周有《易经》,这三大文化瑰宝都出自黄河流域,还有《尚书》《诗经》《黄帝内经》《春秋》《山海经》《史记》《水经注》等古巨著也都源于此。四是认真精神。历史上,黄河流域长期处于京畿要地,又习惯参与国家重大治黄工程,思想维护正统,认真做事、正经工作、不出差错是认真精神的具体体现。认真精神还源于文化传统,黄河故道民权县的白云山寺庙悬挂有康熙皇帝题写的“认真”牌匾,教化官民做人做事一定要认认真真。武陟县嘉应观的道观文化体现的也是认真精神,御制铜碑偷工减料后的“熔合”精度、观立石碑的账本清单精准到 “丝毫、忽略”,观殿主楼因为“三兄弟”竞技而展现的“齐缝墙”等等,充分展示了“认真可以弥补技术上不足”的认真精神。五是创新精神,也叫开放、发展精神。黄河流域是历史上人流的出发地,人口迁移首先是在黄河流域内流动。大禹带领华夏民族“三战三危”,使羌族沿着黄河中上游先向西,而后再折向南进入了长江流域。东汉以前,移民是沿着黄河向东北方向(河北)流动,因为这时的河道是从孟津直接折向东北,穿越今天的焦作、新乡、鹤壁、安阳、邯郸、沧州(黄河改道后,就形成了现在的豫北、华北平原)等地至渤海。东汉以后,黄河改道向南,又夺淮入海,过安徽阜阳、江苏徐州等地,这时候的人口流动就朝向了长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偃师县、固始县境内的河洛迁徙集散中心,以及南方建有的很多宗族祠堂,见证了黄河文明的传播过程。《黄帝内经》记载黄帝与岐伯对话,将中原人本来的针灸治病,扩展到也适用于西部汤药、北部草药、东部砭石和南部火灸的疗法,创新发展中原医学,由此形成所谓的“中医文化”,就是中原黄河文化包容开放、学习创新精神的最好例证。
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其重要意义。一是国家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经习总亲自谋划、亲自推动和亲自部署的一项重大国家发展战略。弘扬黄河文化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价值,是扛稳保护传承与弘扬中国文化责任的历史担当。近些年来美西势力一直对我民族起源、文化根源和意识形态领域指手画脚、说三道四,借用我们历史上的话就是“灭其族,必先去其史”,联系现在西方对我文化的和批判,还应该加上要“毁其文”,对我们“去史灭迹”,从根本上动摇和衰弱中华民族命运的共同体意识。弘扬黄河文化必将进一步保障中国的文化安全,切实增强意识形态领域方面的斗争本领。二是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我国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须有促进全面发展的新增动力和经济结构来保障,不能仅靠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带动,而且要有中西部地区的推动增长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呼之欲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和高质量发展必须引箭待发,做到有的放矢。三是构建和打造全国乃至世界文化高地的广泛共识。毛主席曾经强调: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习总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面临百年未有变局和世纪疫情,习总高屋建瓴,决策英明果断、把握历史主动,赋予了我们保护传承与弘扬黄河文化的重大战略行动,为坚定文化自信的开局起步和弘扬优良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我们通过深度解读中原黄河文化半岛登录,奉为发展摇篮,看作自立自信之源,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的磅礴力量,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139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