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中晶评论全球环境治理的概念考察!生态环境,是21世纪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议题,也是我国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议题。由加拿大拉瓦尔大学让-费雷德里克•莫林教授和比利时圣路易斯大学阿曼丁•奥尔西尼教授编著的《全球环境治理的基本概念》一书,对全球环境治理的关键概念进行了梳理和辨析。这些关键概念主要涉及全球环境治理的全球观、治理观、理论观和权利观等方面。
在全球观方面,南极、北极、气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环境治理比较具有代表性。南极条约体系(ATS)包括1959年的《南极条约》、1972年的《南极海豹保护公约》和1980年的《南极生物资源保护公约》、1991年的《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以及在这些法律文件下生效的措施。而北极理事会则是1996年未来解决北极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而建立的一个国际软法机构。该机构体现出北极治理全球化进程的重要性。20世纪80年代,气候变化受到国际议程的关注。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通过一个框架协议提供了气候治理方面的和解方案。臭氧层保护体系也体现了全球治理的必要性。1985年,《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在维也纳签署,《公约》明确指出大气臭氧层耗损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呼吁各国政府采取合作行动,保护臭氧层,并首次提出氟氯烃类物质作为被监控的化学品。1992年的《生物多样性公约》专注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组成成分的可持续利用。在生物多样性方面,我国认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生态兴则文明兴。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
在治理观方面,该书所涉及的主要概念有区域治理、渔业治理、自反性治理、社会责任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峰会外交、公地悲剧等。在环境领域,“治理”指的是处理环境集体问题、解决利益冲突的机制及行动。这一模式不仅用于世界、国家或者地方层面,也可以用于区域层面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一般而言,“区域”指的是地理临近且相互依存的少数国家。区域环境治理是国际环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倡议有助于解决共同行动问题。渔业治理,通常指的是由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对公海渔业资源进行的区域治理,属于区域环境治理的组成部分。自反性治理主要是指公民社会主体或非政府主体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模式,这可以看作是对于传统国家治理和市场治理的一种补充。企业的社会责任原则体现了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在全球环境治理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一责任主要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社会和环境目标,使与企业相关的社会和环境潜在成本最小化而自愿采取的行动。峰会外交也可以看作是全球环境治理的一种独特方式。1950年,温斯顿•丘吉尔提出“峰会”概念,主要是指大国协商解决重要高级别问题的会议。不管是对于环境破坏问题的解决,还是对于环境治理的建设性安排,峰会外交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公地悲剧”这一概念,则显示出治理的盲区和失效。1968年,加勒特•哈丁提出“公地悲剧”问题。公地悲剧是一种社会两难困境,群体成员各自作出理性决策而引发的自然资源耗竭,并最终导致所有成员福利的损失。这一概念提出警示,只有通过国家主权、国家机制大力推进全球公共物品的治理,才能有效规避治理失灵的风险。中国对于全球环境治理法律体系高度重视。我国认为,《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等国际条约是相关环境治理的法律基础,也是多边合作的重要成果,应得到各方广泛支持和参与。
在理论观方面,该书所涉及的主要概念有深层生态学、生态中心主义、女性生态主义、生态现代化理论、自由环境主义、后环保主义等。挪威哲学家阿恩•奈斯在1972年提出深层生态学和浅层生态学的区分,认为浅层生态学关注环境恶化对人类福祉的影响,而深层生态学更重视对自然本身发展的关注。生态中心主义是一种伦理的世界观,基于生物实体和系统之间的动态关系网络,包括土地、气候以及有生命的个体和物种。生态中心主义强调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反对用人类中心主义的方法来理解环境以及进行环境治理。生态女性主义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女权主义和环境运动,体现了女性对环境退化的。女性生态主义关于人类、自然关系的整体思考,都源于深层生态学。20世纪80年代马丁•耶内克和约瑟夫•胡伯在德国提出的“生态现代化”理论则认为,改良主义可以解决社会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而批判经济学认为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彻底改革才能应对生态危机。自由环境主义所描述的是在全球治理中对于规范的妥协,在促进和维持自由经济秩序的基础上所进行国际环境保护。自由环境主义的规范主要体现在气候变化等领域的政策和实践之中。而后环保主义则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约翰•杨于1992年将“后环保主义”概念引入哲学争论,1996年克劳斯•艾德重提这一概念,并进一步发展了公共空间的认知和道德现代理性,是当时众多批判性理论中的一种,其主要理论基础基于对于可持续发展不足和主流环境无效的判断。环境治理理论纷繁多样,从不同角度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治理视角和治理路径。
在权利观方面,该书所涉及的主要概念有主权、和环境权、环境正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各个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主体,有着不同的权利,权利之间形成的复杂的权利关系。1972年,斯德哥尔摩宣言提出环境权的概念:“如果人类想享有其他权利,健康的环境是必不可少的。”从此之后,多个法律文件承认清洁环境的权利。环境权是基本,人类有责任行使该权利来推进全球生态环境的向好改善。欧洲个人环境权,被视为其他明确承认的的延伸,比如生命权、健康权、个人和家庭权、信息权和咨询权等。环境正义则是指与工业国家的环境重负、环境风险的不均衡分布相关的社会运动,包含人类对全球环境的道德义务,其中包括野生动物、植物、物种、种群活生态系统。1992年,《里约环境发展宣言》提出:“鉴于造成全球环境退化的原因不同,各国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192个缔约国结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框架,并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来分配各国气候变化的责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成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法和南北公平的原则之一,期望以一种平衡兼顾的方式推进全球环境治理进程。
仅从全球环境治理关键概念来考察,可以发现,全球环境治理是一个覆盖全球、涉及治理的极为复杂、极为漫长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进程。只有充分达成全球环境治理的共识,协调全球环境治理的行动,才能向着全球环境治理的理想目标不断迈进。长期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切实履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环境相关条约义务,已提前完成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和设立自然保护区相关目标。中国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愿承担与中国发展水平相称的国际责任,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作出更大努力和贡献。从当前全球环境治理进程发展来看,我国的生态文明思想和实践,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独特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借鉴,将有利于全球环境治理进程的良性有序发展。
(《全球环境治理的基本概念》,让-费雷德里克•莫林、阿曼丁奥尔西尼编著,王余主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20年9月第1版,2020年9月第1次印刷)
139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