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提升获得感 上海推出营商环境便利化“组合拳”市发展改革委介绍,《上海市坚持对标改革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提出2024年全市优化营商环境五大行动,共28大项150小项任务举措。为更好地推广相关营商环境经验做法,共同提升进步,市发展改革委将推送各部门的好做法、好举措。
正值《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坚持对标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出台三个月之际,本市打造升级“上海公共就业招聘新平台”,通过供需对接,促进企业和技能人才“双向奔赴”,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2万家用人单位登入新平台,累计发布职位信息53万条。
市人社局在原有响应企业用工需求机制的基础上,打造升级“上海公共就业招聘新平台”,企业可通过该平台系统及时填报缺工信息、培训需求等,人社部门及时跟进,提供服务,满足需求。在线分钟就业服务圈”站点,对所在地区的就业人群开展就业需求排摸、岗位筹集、供需匹配、能力提升、援助帮扶和创业指导等服务。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已建成就业服务站点239个。
本市还积极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在推进“劳动解纷一件事”改革,提升纠纷解决质效方面,围绕劳动争议申请、办理、化解全周期,建立完善“1+2+5+X”工作体系。“1”即实施监察仲裁“一口受理”,企业群众反映诉求“进一门、能办成”。“2”即整合基层劳动关系“两支队伍”,并下沉至街镇,主要开展劳动争议的网格化发现化解。“5”即主动对接法院,在企业集中的园区联合设置劳动争议“调、裁、立、审、执”的“五位一体”一站式服务。“X”即实施“劳动解纷+就业帮扶”,在化解劳动关系矛盾的同时,为已离职且有再就业需求的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推动案结事了人和。
楼宇经济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提升区域经济密度的重要支撑。黄浦区作为全市唯一的全域中央活动区,楼宇经济高度发达,年度税收亿元楼宇达到74幢。近年来,黄浦区通过联动楼宇业主方、管理方,不断推陈出新优化服务举措,优化楼宇营商服务水平,打造独具活力的城市立体空间,吸引服务优质企业在黄浦经营发展。
持续开展政策进楼宇、进园区等活动,走好政策宣传触达的“最后一公里”。今年以来,区投促办、商务委、科委、人社局、属地街道等多部门联动,聚焦科技创新、中小企业政策、专项资金申报、企业用工等主题,依托头部机构同业(跨界)交流、街道“月月签”、主题营商沙龙等多元化的载体,开展政策宣传解读,同时为企业、人才、资源对接交流搭建良好平台,雅集系列政企沙龙、“智荟江畔·创新未来”黄浦科创沙龙等品牌活动受到企业广泛好评。
引入“体医融合”公共健康管理模式,集成优质体育和医疗服务资源,积极构建白领友好、保障贴心的楼宇生态和工作环境。例如,瑞金二路街道与瑞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10家医疗机构院校达成合作,开展“义”诊服务,探索科普“路”线,普及“生”活健康知识,开设“花”田研学,打造“医路生花”品牌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目前已在玖事复兴大厦、城汇大厦、瑞金大厦、八号桥等场地开展活动30余场。黄浦区香山中医医院、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黄浦区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发挥专长优势,将中医药文化、家庭医生服务等送入商务楼宇,为楼宇白领提供更全面周到的“主动式”医疗健康管理体验服务。连续多年举办楼宇运动会,构筑楼宇和谐生态,同时为楼宇企业之间搭建交流桥梁。
依托长三角主要城市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联盟(C9联盟),在创新推出首个级行政区域的楼宇评价标准、开展首批示范楼宇和新锐楼宇评定的基础上,举办C9联盟长三角地区城市漫步(City Walk)之黄浦首站推介活动,邀请营商环境媒体观察员共同参与,交流推广黄浦在依托楼宇载体,优化政务服务、物业服务、公共服务,满足企业多元化需求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加强经验交流与复制推广,提升楼宇营商服务“软实力”。
为更好地发挥行政协助便民利企作用,促进政府职能融合互补,实现政府行政效能有效提升,助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近年来,长宁区致力构建规范化、一体化、高效化的行政协助体系,推动“部门政府”向更加和谐高效的“整体政府”转变。
日前,上海思新生物化学技术有限公司经办人至长宁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理跨区迁移,该企业拟登记在中山西路某室,但提交的产权证中没有房屋类型、用途等详细信息。以往这种情况,企业需携带产权人的委托书,至确权登记中心申请房屋信息单后,再回到窗口提交材料。
如今,窗口工作人员通过上海市行政协助平台即可发起企业场地变更的行政协助请求,实现跨部门线上流转不动产登记簿信息,有效避免企业在两个部门间往返,做到“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此外,行政协助在提高数据使用效率的同时,还有利于甄别材料的真实性,打通工作堵点,形成有效闭环。
为构建规范化、一体化、高效化的行政协助体系,长宁区创新行政协助工作机制、打造行政协助管理新模式、持续拓展红利覆盖面。
闵行区人社局按政府引导与市场互补原则,进一步整合政府、市场、院校、企业等方面的资源和合力,初步形成保障企业用工的闵行经验,从一个企业推广到一批单位,由单个措施规整到一套办法,不断完善重点企业用工保障长效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思源模式”。
近日,闵行区人社局对重点企业思源电气进行调研回访时,该公司负责人对政府的主动服务表示了感谢,公司一季度就招到了148名工人,补上了用工缺口,缓解了燃眉之急
思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位于闵行区莘庄工业区,是国内外知名的专业从事电力技术研发、设备制造、电力工程技术服务的上市公司。随着公司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产能不断扩张,今年用工需求也急剧增加,预计上海区域缺工500余人。
从3月4日得知企业有较大用工缺口的问题,仅用5天时间,闵行区人社局就牵头相关部门制定了“思源电气用工难综合调度方案”的“一企一策”,形成一套针对思源电气各季度不同用工需求服务的“组合拳”。
近几年,因为市场难以供应企业特殊工种需求、用工市场各类工种总量供给不足等原因,像思源电气这样难以通过市场招聘满足技术工人短缺问题的企业并不鲜见,客观反映了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区人社局在解决思源电气用工问题经验的基础上,从一个企业推广到一批单位,由单个措施规整到一套办法,不断完善重点企业用工保障长效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思源模式”。主要包括:
1、强供给,调动各路资源。一是通过打造“大虹桥”人才培养高地和“大零号湾”产教融合高地,串联技能培训上下游权威机构,引入评价、研究、继续教育等方面资源,为重点企业、尤其是专技类企业提供“全链条”服务。二是对接院校资源,根据企业岗位特点,在辖区内的东海学院、电机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等中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招聘。三是深化稳定对口援建地区的劳务输入机制,开展与云南对口劳务协作,进一步拓宽引才渠道。如春节刚过闵行区就落实“包机”“包列”“点对点包车”等返岗复工举措,为重点企业解决季节性缺工近300人次。
2、优配置,搭建高效平台。一是织密线上线下用工保障服务网络。线上进一步提升“易就业”平台的功能能级,通过“排摸子系统”摸清全区劳动力资源底数,在“乐业闵行”微信公众号上进行缺工企业信息的密集推送,提高企业岗位曝光率。线下打造“一南一北”两个乐业空间,深化零工、共享用工模式探索、整合上下游政务服务资源,为重点企业提供就近就地“一揽子”人社服务。二是依托虹桥人力资源产业园的资源优势为用工企业牵线搭桥,对接重点企业与头部人力资源机构,匹配优质的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行合作。三是启动“海聚英才”招才引智高校行,组织重点企业开展校招、参与市首届人力资源服务洽谈大会等活动,仅3月就服务企业260家次,提供岗位5192个,达成意向近两千人。
3、重培养,丰富人才储备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一是落实企业职工培训补贴政策,支持缺工企业自主开展职工培训以及结合生产实际组织线上培训,并对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和自主评价给出指导性建议。二是帮助企业对接中高职院校,支持重点企业以自主培训或联合培养的方式开展校企合作。三是开展新型学徒制,对新入职员工以及在岗职工开展全方位的技能培训以及师徒带教,提升所有职工综合素质。
城市和企业的关系是双向奔赴,也是互相成就。嘉定的“吸引力”究竟是什么?嘉定的回答是,“双链”对接平台“上新”,让企业没有后顾之忧,不断在优化营商环境上“下苦功”。
7月以来,嘉定区经委因地制宜加快探索服务产业的机制举措,主办、参与各类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活动近10场,助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双链”对接平台上携手成长,“牵手”成功的案例已突破“两位数”。在这个滚烫的夏季,“双链”对接助燃了企业回“嘉”的动力。
7月12日,嘉定区经委与区卫健委联合举办了医疗机构专场对接活动,7家优秀企业携各自的特色产品进行了“路演”介绍,多家企业与心仪的医疗机构实现了“牵手”。
近年来,依托区位、政策、资源等多方面优势,嘉定正着力打造高能级产业集群,并为广大企业搭建供需高效对接的平台,筑牢“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的产业链供应链。
正是有了这样开放的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了区内企业与行业“链主”企业的深入交流,不断推动产业的持续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开放多元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广泛搭建各类“双链”对接平台,不仅有利于打造紧密的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而且也能帮助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市场化的方式,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进一步激发新质生产力。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是区域竞争的重要“软实力”。近日,嘉定区政务服务中心的惠企服务专区功能再“上新”,在原本受理政策咨询和办理申请的服务基础上,增加了法律咨询、融资咨询业务。
据介绍,每周五下午,有1名律师在惠企服务专区提供服务。这个律师团队由15名资深律师组成,擅长劳动纠纷解决、业务合同审核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领域,能够为企业提供精准、高效的法律支持。
另外,针对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可能面临的融资难、首贷难的问题,惠企服务专区可提供融资咨询服务。窗口工作人员不仅提供基础的融资咨询解答,还可以帮助办事人通过自助终端的‘远程虚拟窗口’,在线联系银行工作人员,为企业提供一对一、定制化的融资解决方案,极大地节省了企业的时间与成本。这一举措是区经委与区政务服务中心深度合作的成果,可以为企业提供多元的融资服务渠道,帮助企业和金融机构精准对接,切实优化金融营商环境。
一是“加”窗口形象。优化综合窗口人员数量配备,推出综合窗口10个,实施“前台综合收件,后台分类管理”的综合窗口政务服务模式,涉及就促中心、社服中心等事项44项,实现改革无差别推动综合窗口比例达到100%。所有事项纳入政务服务“好差评”工作。建立统一叫号系统、值班长制度。
二是“加”服务效能。围绕服务环境“优不优”、办事流程“通不通”、服务体验“好不好”、工作效率“高不高”等方面,对新启用的局政务服务中心进行“大体检”,围绕大厅运行情况、业务经办情况、服务规范等开展线下帮办服务,开展“局长走流程”,让服务对象切身感受到“进门有引导、经办有辅导、全程有帮办、结果可咨询”的“全周期”人社服务。政务服务中心落实提升人社政务服务质量,增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效能。
金山区人社局招募并组织“营商环境体验官”深入政务服务一线,帮助局属各窗口单位查漏补缺,推动服务效能提档升级,为助力优化营商环境贡献人社力量。
一是队伍建设注重“简而精”。前期,通过精心筛选6名“体验官”,他们中既有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老法师”,又有政风行风监督员,还有区内重点企业的人事工作者,通过定期培训、动态调整确保“营商环境体验官”队伍精简高效。
二是政务体验突出“深而细”。“营商环境体验官”每月“兵分两路”,不定期前往区人社局政务服务中心体验办事流程、感受服务态度,从“用户角度”找差距、看不足,与其他办事群众面对面交流并汇总意见建议,形成“营商环境体验报告”。
启动亭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作为第一个工伤认定事务下沉先行试点街镇,实现工伤认定申请“零”距离。一是加强经办人员配备。开展经办人员工伤认定业务、窗口实操培训。让经办人员熟知工伤认定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确保下沉服务网点业务的顺利开展。二是持续优化服务质效。企业申请工伤认定就近就便即时办理,大大缩减了往返路程和时间,进一步提高企业办理业务便捷度和效率,充分保障用人单位及劳动者合法权益。
规范建设领域劳动用工管理,汇编《建设工程项目工资管理一本通》,全方位、多层次为在建项目提供用工指引。一是编制管理责任“二张图”。通过“二张图”明确流程、压实责任。明确用工注意事项,推动工资支付闭环管理。二是覆盖用工管理“全过程”。围绕在建项目工资支付管理各环节,明确施工准备、进场用工和退场完工三个阶段的工作规范。三是夯实工资保障“薄弱项”。金山区以用工基础管理为抓手,设计农民工欠薪纠纷处置流程、工地工人工资数额确认书及支付协议,明晰项目管理台账清单制度,以标准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切实维护农民工工资保障权益。
金山区市场监管局始终依托区域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通过成立产业联盟、送政策上门、推进产业融合等举措,全力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开辟“田间”到“舌尖”新赛道,为乡村产业振兴添“硬菜”。
上海市金山区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优质大米、绿色蔬菜、名优瓜果、特种养殖等主导产业产量位于全市前列,能为预制菜生产提供高品质的农业原料。金山区也是食品产业聚集区。目前,区内共有食品生产企业190余家,排名全市第二。其中预制菜生产企业82家,预制菜类别生产企业数量占全市的五分之一;另有可与即配预制菜搭配组合的调味品企业13家。
为推动产业发展,助推成立全市首个预制菜产业联盟,成员覆盖农产品种植、预制菜生产、食品包装等8个领域的87家企业和单位,通过产业链垂直整合和创新资源优化组合,加强源头采购、生产互助、渠道共享等合作,实现一二三产深度紧密融合发展。
同时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在全市率先打造廊下“都市中央厨房预制菜特色产业园,通过加强源头采购、生产互助、渠道共享等,集聚上下游企业30余家,年产值近20亿元。
区市场监管局牢牢抓住标准这个“流量密码”,以预制菜产业发展协会为平台,积极推动预制菜产业标准化建设,助推企业从“做产品”走向“做标准”,实现从产品领先,到技术领先,再到标准领先的转变,进一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2023年,帮助区内统一食品和百联利安两家企业申报预制菜国家行业标准《自热米饭》《方便食品 第1部分:预制凉菜》;2024年,针对儿童细分市场及儿童特殊的安全和营养需求,组织上海香尚香等10余家企业筹备制发《儿童预包装膳食》团体标准,让儿童预包装膳食团体标准有标可依。
为推进上海市唯一的预制菜性质产业园-廊下镇的“都市中央厨房”发展,金山区市场监管局在“都市中央厨房”专门设立预制菜产业发展指导服务站,帮助新设企业进行申报材料填写、生产车间平面设计、整体布局和工艺流程全方位指导优化,以预先现场勘验,减少企业反复投入,有效解决“勘前标准不明、勘中整改不断”等实际问题,被中国新闻网等媒体宣传报道。同时,针对有条件、有意愿申请预制菜新类别的食品生产企业,实施“一企一策”个性化服务,主动送政策上门,助力企业加快落地达产。
为提高预制菜企业的竞争力和产品研发创新力,加强预制菜品牌建设,金山区市场监管局对内组织预制菜发展协会和上下游食品企业开展产销合作对接活动,助力食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化合作交流、拓展产业渠道;对外组织预制菜发展协会分别赴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和霍邱县、浙江省平湖市考察当地预制菜龙头企业,并根据企业经营范围和特性,达成合作意向,实现合作双赢目标。
预制菜产业发展协会不断加快构建协同合作交流机制,组织成员单位先后赴杭州、温州等预制菜发展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开展预制菜产业发展和加工技能专题培训,推动成员单位由最初54家扩容至72家,成员单位数增加了33%,嘉定、长宁、奉贤等地企业也主动加入,预制菜产业集聚力和辐射带动力进一步提升。
同时聚焦预制菜产品中的主要类别——肉制品,在全市率先开展中小型肉类预制菜生产企业“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现场管理体系公益孵化和《金山区中小型肉制品企业“5S”现场管理实施指南》制定,对企业的生产加工流程进行优化再造,有效提高预制菜企业现场管理水平。如,上海萃阳楼食品有限公司在实施“5S”管理后,肉制品生产、加工、存储现场更加干净整洁,减少了异物混入和微生物污染的风险,食品安全隐患得到有效防范。
崇明区结合工作实际,聚焦“六个打造”,解决税费服务难题,全力提升纳税人缴费人的满意度和获得感。01
积极推进品牌矩阵建设,进一步完善“兴税小明”税费服务品牌体系。创建“兴税小明”宣讲团队、“兴税小明”志愿服务队、“兴税小明”专业团队等二级子品牌。同时,在“兴税小明”志愿服务队下设“崇e所”“青禾”“税小橘”等子品牌。在2024年税收宣传月期间,依托各服务团队围绕“税助发展 向新而进”主题,共开展了59场宣传活动。
结合崇明地处远郊、地域狭长的特点,崇明区分别在庙镇、陈家镇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长兴镇、城桥镇建立“兴税小明”企业服务站,并成立“兴税小明”可视答疑直播间。以地理“三角”为支点,进一步“撬动”服务资源。2024年以来,依托企业服务站,共开展“崇明区小微企业财务咨询基地专场”等6场培训辅导,同时,在直播间进行“新电子税局技术与应用”等3场可视答疑,在线余笔,获得了纳税人缴费人的认可与好评。
为准确把握纳税人的实际需求,有效提高税收管理服务水平,崇明区围绕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优化税务执法、改进税费服务等方面,通过电子税务局、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采集纳税人意见建议,并分析形成纳税服务宣传需求清单。从区税务局业务科室抽调业务骨干制作海报、视频课件等,开展相关宣传工作。同时,进一步整合、扎口管理宣传培训资源,有效提升税费服务宣传辅导培训效果。
依据纳税智慧分析平台,梳理办税服务厅数据,以“日报-月报-季报”滚动式分析数据变动趋势和成因,做好合理预判和风险把控,“靠前一步”解决问题,确保办税服务厅高效运转。进一步优化基层办税服务厅资源布局,加快推进“一窗多能”、“潮汐窗口”等便利化举措,上半年共压缩9个实体窗口,建成32个“全职能窗口”,加快推进办税服务模式转型升级。两个办税服务厅线下办税业务量较去年同期下降43.12%。网上和自助办件量共94.65万余件,网上办理率达98.90%。
积极推进智能互动,截至2024年上半年,征纳互动智能应答8.07万次,人工互动服务量5042次、互动成功率92.73%。依托征纳互动服务开展全市通办,积极谋划适合纳税人缴费人跨区域办理的业务场景。组建征纳互动运维直联群,实现“定岗定责到人”,保障信息“体外”流转,推进全市通办业务集约高效运行。
依托征纳互动服务,联合社会共治点工作人员协同共治,提升税费办理便利化水平。以“非接触式”办税缴费事项、“全程网办”事项“清单化展示”方式,帮助社会共治点工作人员初判业务辅导层级,并按工作流程引导纳税人缴费人进行业务办理。以“线上协同办+台账留痕销号+纸质资料定期流转”为原则,依托征纳互动人工服务,辅以微信、电话等多渠道沟通方式,尽快实现纳税人缴费人“不出共治点”便可顺利办结各项税费业务。
139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