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第一届环境生态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2018年3月,环境保护部更名为生态环境部,随后全国各地的环境保护厅(局)陆续更名为生态环境厅(局)。与此进程相一致,环境和生态两大学科也日益交叉融合半岛·bob官方网站。日前,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合主办、《环境与生活》《环境生态学》《中国环境科学》三家杂志社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等单位联合承办的第一届环境生态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10月11日至12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合主办的第一届环境生态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来自政府生态环境职能部门、科研机构、高校以及直接从事生态环保产业的代表约800人出席此次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侯雪松主持,出席此次研讨会的领导和嘉宾有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庄国泰,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天琦,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任南琪教授,原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万本太研究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李春红,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环境生态学》杂志主编高吉喜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李北群校长,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赵克强所长等。
环境生态学重要性不断凸显在10月11日上午的会议上半岛·bob官方网站,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庄国泰指出,环境生态学要用生态学原理阐明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机理效应,以生态学方法解决环境学问题,始终实现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在未来一段时间,环境生态学学科重要性将会不断凸显。他希望未来有更多专家学者关注参与环境生态学领域的研究,通过大家努力来共同推动学科发展,促进科技成果的产出,为环境监督管理、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应有贡献。庄国泰副部长强调,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创办了《环境生态学》期刊,专门发表环境生态领域具有创新性、引领性和实用性的科技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全力打造环境生态学术研讨会这一交流平台,体现了一个学术团体的学术敏锐性和学科引领性,希望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将环境生态学术研讨会越办越好,打造成环境生态领域高水平、高质量的交流平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周伟灿研究员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2018年国家成立了生态环境部,这是国家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环境生态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是积极响应习总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想和总体部署的有力举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贡献。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环境生态学》杂志主编高吉喜研究员在致辞中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8年9月牵头成立了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研联合体,跨界联合中国科学生态化领域其他学会、企业、科学机构、公益组织共同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组织成立了决策咨询、学术交流、产学研融合等5个工作委员会;同时致力于搭建政府与专家交流的桥梁,全方位宣传国家生态环保政策,传播科学知识。他强调,环境生态学在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希望通过研讨会等相关活动推动该学科大力发展。
首届环境生态学术研讨会邀请了5位知名院士专家做主旨报告,向与会者分享环境生态学领域的基本原理、研究对象和方法、前沿热点及成功案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哈尔滨工业大学任南琪教授在题为《水系统生态文明建设思考》的报告中指出,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水循环系统要注重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排水系统绝对不能再单纯借助以混凝土施工为主的“灰色系统”,“必须借助生态的、绿色的、自然的系统,否则,我们没有任何出路”。任南琪院士指出,当前多地治理黑臭水体主要是治理河道,其实,“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单纯治理河道远远不够,必须按照海绵城市的理念思维才能解决黑臭水体问题。”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建国在《光谱学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应用进展》报告中提出,环境监测技术主要有光学技术、质谱色谱技术和化学发光技术,其中光学技术改变了环境研究传统的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演绎法,可以将任意测程上的化学和物理性质的测量手段从点式测量转向距离分辨测量,实现了多空间尺度性、多时间尺度性、多参数遥测,为大气环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角度。今后应发展更高精度、更多成分、更大范围、更加实用的多平台环境监测技术,才能满足监测环境污染及其变化的各种需求。
原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万本太研究员在题为《环境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的报告中认为,环境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人地协同共生原理、要素相互联系制约原理、质量劣态因子决定原理、纳污自净力极限原理、临界点内自修复原理半岛·bob官方网站。环境生态学首先要用环境生态学的理论来指导我们怎么样治理环境污染,来恢复生态系统;其次要保护生态环境系统的健康功能,满足人类对良好生态产品的需要,要保障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安全,人与生态和谐共生。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吕永龙在题为《典型海岸带地区新型污染物多介质传输与生态效益》报告中介绍,他的团队多年来监测黄海、渤海以及我国其他近海地区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及其传输特点,认为环境风险更多基于环境基准分析,而生态风险更多关注到物种,最关键问题是不确定性分析。必须引起国际性关注,因为整个全球海岸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对海岸带生态系统价值进行定量是个难点,需要一个非常系统化的数据,为此要建立很好的监测体系。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工张金良在《黄河下游廊道建设规划和实践》报告中指出,黄河下游存在的问题有二级悬河对黄河大堤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滩区人水空间争夺矛盾突出、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形势严峻、滩区开发无序等。解决之道是,结合河道疏浚打造黄河下游800公里生态廊道,充分利用黄河水运大通道,实现河南和山东两省间资源、技术、资金等有效利用和优势互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和高质量发展。具体措施有:消除二级悬河,形成自然健康的水陆交错带地貌格局;通过自然保护和适度的人工干预修复河流湿地生境;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宜水则水、宜田则田,宜泽则泽”;形成高效农田、低碳牧草、绿色果园、生态坑塘的有机集成,优化滩区空间格局,充分发挥滩区生态产品供给功能。
为期两天的本次研讨会设立了6个分会场,来自环境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的60多位专家学者作了专题报告,就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人居生态环境评估技术、流域水污染防治与水体修复、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海洋生态地质环境评价与海岛城市生态修复、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等六大领域,分享前沿学术成果和生态环境治理的精彩案例。在每个分会场,报告主讲人与嘉宾积极互动,产生诸多思维火花,对环境生态学今后的发展壮大助益颇多。
139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