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数字经济时代产业融合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本文旨在探讨数字经济时代产业融合的新发展特征,考察产业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表现形态、存在的障碍与大国路径,并提出对应性的政策建议。具体而言,数字经济时代产业融合的核心资源是数据要素,第一动力是创新驱动,根本理念是用户思维,实施主体是平台企业,重要支撑是富饶生态。产业融合契合新发展理念,实现从后发优势、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并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推动需求侧升级,从而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未来,产业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五条差异化的路径,分别是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产业链一体化融合发展,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区域融合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生产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和物质载体。因此,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宏观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压舱石,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性、全局性意义。习总强调,“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习,2021),这也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中国拥有完备的制造业门类和超大规模市场,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稳步提升,持续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展现出良好的发展韧性。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证据表明,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分工所带来的分工效率,并在产业分工中通过嵌入比较优势环节,实现“从小到大”的历史性转变。目前,从产业分工走向产业融合的新发展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共同演化,成为数字经济时代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分工的优势基础上,产业融合能够重新组合原有的分工链条,通过将部分社会化分工转移为企业内分工,在保留分工效率的基础上降低产业链断裂风险和交易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使得已有产业边界逐渐模糊或消融,并在原有产业边界处融合发展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形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源泉。另外,产业分工已经从产业间走向产业内并进一步演化到产品内分工,精细化的分工水平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制造业生产效率,人们愈发能够享受“物美价廉”的工业化产品;可是,看似美好的事情也有“代价”,主要表现在生产端失去了多样化,从而只能满足消费需求的共性特征,很难兼顾消费需求的个性化特征。数字经济时代,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数字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共促,企业能够有效地收集个性化的消费数据,推动制造端的定制化生产,从而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产业融合成为推动制造业系统性变革、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有必要对数字经济时代产业融合的特征进行总结,考察产业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表现形态,进一步提出产业融合视角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大国路径,以期获得应对性的政策建议。
在数字经济时代之前的发展模式下,核心要素在于劳动、资本和技术。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处于核心位置,作为全新的要素深度参与生产。数据要素并非孤立,而是充分与其他要素相融合,发挥数据要素“放大、叠加、倍增”的特性。因此,产业融合的微观构成是要素层面数据与其他要素的融合,融合的核心也在于数据要素发挥广泛的赋能效应。
归结起来,数据要素在两个方面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数据要素使得生产过程变得更加自动化、智能化、智慧化,愈发能够以较低成本生产出多样化的产品,从而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二是数据要素使得供给与需求无缝对接,消除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产品能够精准及时送达到用户。因此,在数据要素加持下,不同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传统产业与数据产业的融合发展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带来传统产业发展理念、经营模式、产业形态的根本性重塑(任保平,2023)。例如,酷特智能作为一家服装定制企业,充分依靠庞大用户消费数据赋能服装版型设计环节的重塑,通过智能高效的匹配工作替代传统的版型设计师费时费力的设计工作。因此,数据要素成为产业融合的核心战略性资源。
哪些产业存在融合的技术基础,哪些产业存在融合的市场需求,如何运用既有的技术手段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都离不开创新驱动作为第一动力的支撑。例如,智能手机不再单纯地表现为手机制造业,而是“智能+手机”融合的综合体,除了组成手机的硬件设施,还需要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以及内容服务予以配套,智能手机才能搭载诸多的应用场景并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服务。对于传统文化产业而言,随着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智能化呈现与再现手段推陈出新,文化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而是需要现代工业的支持与融合。据统计,电影《流浪地球》和《流浪地球2》的票房分别为46.87亿元、40.29亿元,位列中国电影史累计票房的第5名、第10名。高票房高口碑的背后,需要成熟的电影工业才能付诸实践,前期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进行虚拟拍摄、人工智能实现面部增龄减龄效果等特效呈现、先进工业体系提供实景科技道具,“人工智能+电影+工业”的融合发展带来电影工业的创新发展,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出文化魅力。再如,汽车与互联网的融合,从传统的汽车产业演变为现代化的智能汽车,从关注运输、驾驶体验走向人机互动、丰富场景,创新驱动赋予原本已经非常成熟行业全新的发展活力,重新定义产业发展态势和发展趋势。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2023)。美好生活的定义并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而是存在历史性和时代性。目前,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物质文明得到极大改善的条件下,对制造业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那就是更大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用户思维构成产业融合的根本理念,通过产业融合满足用户异质性、多样性和个性化的需求。尤其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轻工业领域,更需要用户思维和用户导向,因人而异提供商品与服务。酷特智能在服装个性化智能定制领域持续探索,利用智能工具便捷收集用户个性化需求的相关参数,然后通过版型大数据进行综合对比,在高效的数据流动过程中实现人机互动、供需匹配,从而充分考虑用户需求的差异性特征,利用大数据和智能化手段实现服装的智能化定制,通过技术融合和产业融合实现个性化需求的满足。
总之,产业融合能够满足用户的三重需求。一是通过产业融合满足复合需求。文旅融合建立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两大产业的基础上,复合了多种其他产业形态,实现一体化发展;更进一步,农文旅就是在原有融合的基础上继续融合特色农元素。二是通过产业融合满足个性化需求。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各行各业都产生极大的重塑力量,使得个性化需求和定制化生产成为经济意义上的可能;数据与购物的融合创造个性化的购物体验,智能化差异性推送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第三,最高层面产业融合是创造用户需求。对于消费者来说,在某一项全新的商品(服务)出现之前,消费者可能并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例如,从功能机向智能机转变的前夜,人们对通讯工具的需求停留在及时稳定的信息交流;随着智能手机的蓬勃发展,前所未有的需求才被激发出来,通过产业融合创造出了全新的需求类型。
传统产业融合表现为产业层面的系统性融合,往往是两个甚至多个具有共性特征的产业形成的产业融合,最为典型的是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等部门在数字融合的基础上实现产业融合(周振华,2003)。数字经济时代,产业融合表现为平台企业是主体。平台企业具有跨界融合的特征,通过触网融合连接平台的两端,从而形成“哑铃状”的结构。工业互联网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240家③,由此带来融合应用持续涌现。平台企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产业融合的实施主体,主要是因为平台企业在长时间的经营过程中积累了庞大的用户数据,数据要素集中于平台企业并且成为最为重要的资产,从而具备跨界融合发展的条件。譬如,卡奥斯、酷特智能等细分领域的平台,都是从传统领域走向跨界融合发展的新航道,在分析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持续引领行业发展技术范式的演化。同时,平台企业能够更好地协调产业链之间的各项资源,附属于平台之中的参与者与平台企业之间构成互利共生的协作关系。因此,平台企业凭借强大的市场控制能力和产业链优势地位,有效协调平台上下游企业,推动所有参与者面向融合方向有效推进。
传统产业融合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更多表现为技术融合和业务融合,产业融合并没有改变传统产业的本质逻辑。例如三网融合的基础是不同网络技术,从本质上看都是信息传输的通道,融合并没有改变这些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更没有形成复杂的产业生态。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融合变得更加复杂,涉及数字经济、融合前产业A、融合前产业B甚至更多其他产业,在数字经济的赋能下产业相互碰撞、融合、衍生,大大拓宽产业范围、模糊产业边界、催生全新的业态模式,产业融合的参与者、企业群落、竞合关系、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演化形成富饶的产业生态系统。
首先,参与主体更加丰富,产业融合的主体有平台企业、支撑性企业和应用型企业,在生态系统中分布于不同的位置。其次,企业群落关系也成为鲜明特征,主体之间形成了哑铃状结构,处于哑铃两端的分别是上游支撑性产业(企业)群落和发展下游应用性产业(企业)群落,处于中间位置的是平台企业。再次,主体之间处于互利共生的关系,形成以用户需求为目标导向的生态系统,大量企业为了满足用户特定需求而有序分工、协作生产。最后,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以前,企业依靠比较优势可以获得相应的市场;而数字经济时代,企业需要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才能嵌入到生态系统,竞争关系从企业上升到生态系统,企业需要与生态系统同呼吸、共命运,竞争失败的代价是整个生态系统的衰败,甚至是系统性地退出市场。
新发展理念是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中国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更是关乎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因此,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与识别维度,就在于制造业的发展满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特征。产业融合发展契合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以协调为内在要求、以绿色为核心导向、以开放为必由之路、以共享为根本目的,从而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首先,正如同数字经济时代产业融合的新特征,创新驱动是产业融合发展的第一动力,融合的过程也会催生诸多创新,带来5G、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创新蓬勃发展,推动已有业态模式的创新,进一步推动制度、监管等层面的革新。其次,产业融合能够带来资源要素的优化重组,尤其能够推动数据要素、数字技术与传统要素的深入融合发展,提升要素的匹配度和利用效率,进而实现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更为协调的发展,并在技术演化下实现产业升级的动态过程。再次,产业融合发展能够有效降低共性技术的重复投入,典型的就是三网融合的案例,能够将三套网络整合成一套具有更强包容性的网络,从而有效降低重复建设与成本投入,实现更为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然后,产业融合促进开放发展,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汇聚开放条件下的多种资源,尤其是全球创新资源的集聚,进而实现竞争优势的提升。一方面是产业链与产业生态的开放,形成更为有效的要素组合与生产模式,另一方面是在全球开放的条件下实现全球价值链的攀升。最后,产业融合具有共享经济的特征,融合就是共享的内在特征,而共享是融合的实质所在,例如,无论是消费互联网还是工业互联网,他们既是融合发展的产物,也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具有鲜明的共享特征,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从改革开放到迈入新时代,中国无论是制造业规模还是体量上都实现质的飞跃,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这一发展阶段,中国凭借体制机制改革释放活力、大量熟练劳动力释放动力、超大规模市场释放潜力,建立在后发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改革开放,在开放竞争的环境中通过比较优势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未来,制造业很难再有如此大规模“低垂的果实”。中国制造业已经进入从跟跑向并跑、甚至领跑转变的新发展阶段,例如高铁、特高压、光伏等领域。中国已经成为诸多制造业领域的全球领跑者,在这个系统性转变的过程中,产业融合起到核心作用。
第一,产业融合能够充分运用完整制造业门类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技术前沿面实现技术整合,在融合过程中凭借超大规模市场寻找特定市场,实现产业融合的“供”与“需”的耦合。完整的制造业门类为产业融合提供了产业基石,产业之间的碰撞、演化、融合都能够找到相应的技术支持和要素支撑;超大规模市场更是为产业融合提供庞大的消费基础和产品市场。根据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10.79亿人⑤。因此,任何一种融合的业态和应用很容易做到千万用户甚至是数亿用户级别。
第二,产业融合能够充分运用数据要素、数字技术的优势因素,持续推动融合成本的下降,尤其是建立在网络外部性条件下,将会出现赢者通吃的马太效应,从而获取较大份额的市场规模,进而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竞争优势;数字经济时代,产业融合发展带来一系列全新的产业形态、商业模式、细分市场,创造全新的应用场景和消费场景。因此,依靠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的老路子愈发没有市场,企业愈发需要在小切口的市场之中寻找机遇,从而实现竞争优势的顺利提升。数字经济时代产业融合的两种影响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并推动制造业从后发优势、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历史转变,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中央文献研究室,2017)。产业融合正是从这些方面入手,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企业层面看,企业寻找能够产生最大价值并匹配现有商业模式的业务模块,以实现价值创造和捕获的一致性,因此会跨越职能和组织边界,推动企业业务之间的渗透、互补和交叉。同时,企业技术创新步伐持续加快,企业通过结合其他市场的产品或服务特征来扩大其产品或服务的范围,最终导致产业融合。以共同技术为基础的相关产业会逐渐收缩产业边界,企业为了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促使企业不断地沿着现有技术曲线丰富业务线,并为产业发展带来新的产品或商业模式等。
从产业层面看,产业融合有助于加速现有产业结构重组的进程,导致全新的产业业态和经营模式持续涌现,通过价值主张、技术和市场等要素融合以模糊行业间的边界(胡汉辉、邢华,2003)。这种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系统性优化,带来供给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并扩大社会的有效供给水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产业融合能够推动传统制造业充分吸收先进技术和发展理念,借鉴其他产业的优势因素实现融合发展,带来产业的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与数字化转型,从总量上持续减少产业体系中传统制造业的比重;二是产业融合更能够催生一系列全新的产业业态,培育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的未来形态,例如,工业医生的出现就是传统的医疗行业在工业领域的充分运用而创造全新的产业形态,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产业融合从表象上看是产业之间的融合,属于生产端的范畴。但是,融合的根本理念是用户思维,通过融合创造更好的产品与服务并满足用户需求。用户需要的不再是产品本身所有权的转移,而是产品所能提供的效用,甚至是不同产品功能的组合,这就迫使企业跨越已有的产业边界,向相关业务领域拓展,以谋求更为稳固的市场势力。行业界限的模糊并非行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相似;相反,这预示着两个先前独立实体之间的整合和交叉的激增,因此需求的不断升级促使产业融合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数字经济时代,产业融合具有全新的特征,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涌现全新的模式、业态和场景,其实是通过融合发展创造令人惊喜的全新需求,从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例如,在功能手机时代,人们需要手机主要是为了实现适时的信息沟通功能,智能手机本质上是多种技术、复合功能的充分融合,开发出一系列衍生的产业业态与全新的需求,带来全新的用户体验。产业融合带来需求侧升级,进而倒逼着制造业走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数字经济时代,产业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仍处于发展阶段,仍然存在诸多资源配置、技术提升、区域协同、人才队伍、营商环境等方面障碍与问题,归结起来表现为两大方面:产业融合推动制造业“破旧”力度不够、产业融合推动制造业“立新”能量不足。
随着产业数字化发展,制造业广泛依托数字经济实现触网发展。但是,制造业仍处于从规模化生产阶段向个性化定制阶段的转型过程,服务要素在投入与产出中的占比较低,服务业对制造业延伸、渗透、融合不足,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有待突破,通过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变革制造流程、重塑价值链条、创新业态模式仍显不足,这就导致企业生产无法完全实现多样化产品与异质性用户需求的精准匹配,难以达成个性化服务与个性化定制的精准对接,难以使客户产生高水平的用户体验。因此,推动制造业破旧力度不够,尚未完成“数字+制造+服务”全链条、全生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转型(杨蕙馨、孙芹,2023)。
另外,制造业内紧密关联产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重组融合不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相关产业之间尚未实现互联互通,重组型融合受到约束。制造业企业不能根据客户需求与内外环境的变化实时优化制造资源,尚未实现信息资源的综合集成,使得企业在增加服务要素过程中无法实现有的放矢,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障碍较多。究其原因,产业融合的赋能作用并没有完全得到释放,数据要素仍然不能实现开放共享流动,海量的数据资源仍缺乏有效地整合与联通,数据的开放、共享与应用程度远远不够,社会价值未能得到充分挖掘与利用。
建立在数字产业化持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持续涌现的背景下,产业融合推动制造业立新能量不足,主要体现在技术、企业和产业三个层面。
从技术层面看,制造业还没有大规模依托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实现跨界融合发展与产业衍生创新,具有创新性的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并不广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带来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在制造业中尚未实现大规模普及。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对制造环节的渗透深度与广度仍不够,没有完全打通网络、设备、系统、数据之间的壁垒,未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与综合集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尚未深度融合。
从企业层面看,制造业企业基于客户需求的数字化快速定制能力并不具备,并没有深入将互联网的优势运用到制造全过程,企业仍需借助规模庞大、巨额投入的渠道建设,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实时感知与响应服务。
从产业层面看,制造业企业之间以简单的“竞争”与“合作”关联为主,以“共生”为关联的深层次产业融合状态有待形成,因此,如何充分运用信息融合与技术融合,推动产业边界模糊化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催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成为利用产业融合推动制造业“立新”的关键点。
数字经济时代,产业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分类治理、有序推进,以不同的目标导向和战略安排,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产业链一体化融合发展,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区域融合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不仅是新一轮科技的必然结果,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带来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层出不穷。具体而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存在两种路径,分别是服务型制造和服务衍生制造。其中,服务型制造的概念内涵等同于制造业服务化,主要是从制造端出发,以制造为主推动制造业充分融合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路径;服务衍生制造则恰恰相反,以服务为主并且从服务端出发,往往是以平台企业为中心,凭借长时间经营过程中所累积的用户数据、消费习惯等大数据资源,不断向制造端融合发展。
具体从产业类型看,需要抓住制造业的核心产业,推动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等与服务业的全方位、全链条融合发展,健全制造业产业链的核心在于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大力推动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制造业技术创新,实现辅助设计、系统仿真等工业软件国产化,推动制造工艺和制造设计的智能化、专业化。对于轻工业而言,需要着重打造“产品+内容+生态”的现代服务体系;对于重工业而言,则需要在“工业互联网+专业服务”领域发力。加快推动制造业下游的配套服务绿色化、智能化、品牌化发展,以优质的服务和理念打造制造业新的增长极。同时,还需要抓住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尤其需要抓住互联网、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消费服务、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撑作用,实现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的度融合。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原本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应该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遵循互利互惠的原则持续维护并提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尤其是战略性新兴领域面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制约,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出现了断链的巨大风险,对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风险因素。于中国而言,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求生存谋发展的基本要件。因此,推动产业链一体化融合发展,不仅能够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水平,还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
产业链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实施主体在于平台企业,亦即产业链链主企业。例如,华为持续推动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在智能汽车领域主攻智能汽车芯片和操作系统,其中芯片有麒麟车机芯片、界腾芯片等,操作系统有鸿蒙座舱操作系统、智能驾驶操作系统和智能车控操作系统等。围绕智能手机产业链,华为聚焦芯片和操作系统两大核心,推动自主的麒麟芯片,鸿蒙手机OS,在此基础上不断整合国内产业链,推动手机屏幕、射频、滤波器、光学镜头元器件、声学零部件、电池模块等硬件供应链体系建设,加快软件应用、内容服务等软生态建设。因此,需要充分利用产业链链主企业所形成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势基础,发挥在引领产业链演进方向、技术路线和发展理念上的作用,持续推动产业链一体化融合。当然,产业链一体化融合也离不开海量的配套企业,提供大量辅助性、支撑性的应用及内容。最后,产业链一体化融合还需要考虑“流”的融合,主要表现在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的相互融合。
其一,数据要素赋能实体经济发展。中央层面已经多次确立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地位,如何实现数据要素的商业化,这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方面。这需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数据安全、数据产权、数据定价。就目前发展看来,制造业企业基于自身经营所积累的生产大数据利用得很好,主要是因为数据资源为企业所有,不涉及安全问题和产权问题,同时企业内部所产生的数据,也不需要对数据要素进行定价。问题较多的是用户层面的数据以及各级政府层面所沉淀下来的数据如何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其中,用户层面的数据面临数据安全及用户隐私等方面的安全担忧,这些尚在解决的范畴之内。例如,通过“隐私计算”⑥让数据“可用不可见”不失为一种创新的探索,较难的是如何对用户数据的产权问题进行界定,这仍需要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推进。政府层面的数据又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政府信息公开,这方面呈现出的是社会价值,有效监督政府行为;第二种情况是政府数据开放,对于各级政府及相应部门所积累的天气、交通、医疗等大数据资源,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如何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产权认定与数据定价,也是需要积极探索的研究领域。
其二,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重点抓住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契机,在前沿的技术、材料、工具、软件等领域的持续突破。加快人工智能、5G等技术在服务实体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实体经济的智能化水平。加快利用数字技术bandao体育,半岛体育官网入口,构建具有兼容性和高性能工业软件,高质量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
其三,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根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测算,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其中数字产业化规模为9.2万亿元,占数字经济的比重为18.3%,产业数字化规模为41万亿元,占数字经济的比重为81.7%⑦。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产业数字化是数字化的应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相辅相成,共同实现数字化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行稳致远,关键在于乡村产业振兴。对于产业振兴而言,绝非就农业发展农业,而是需要不断拓宽农业的产业链条、提升增值环节,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依托农业生产所创造的物质基础,还需要充分依托工业化发展思维,推动初级农产品向精深方向升级,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不同产业的融合发展。典型的是预制菜的蓬勃发展,根据《2022年中国预制菜产业发展》数据,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4196亿元,并且处于快速增长的产业发展时期。预制菜涉及农业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流通、餐饮、市场消费等环节,以市场的切实需求为导向,推动一二三产业联动融合发展。同时,还需要充分依托数字经济的有利因素,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三产融合。目前,根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测算,2022年中国第一产业的数字经济渗透率为10.5%,远远低于二三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24.0%和44.7%⑧,因此,如何利用数字经济发展契机,推动农业数字化并赋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当然,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产业链延伸、内部融合、多功能拓展、技术渗透,也是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赵雪等,2023)。
产业融合是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区域融合的本质。因此,产业融合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发展,而是需要将“产业”融合和“区域”融合相衔接,走相互促进的发展之路。中国不同地区产业发展存在差异性,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更是存在差异性。因此,以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区域的差异性。全国上下需要一盘棋,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与区域融合发展的统一,加快打造全国一体化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降低市场摩擦性成本,从而加速各项资源的自由流动,推动创新要素迸发活力,形成产业融合与区域融合的要素基础条件。政府更需要推动透明高效行政职能建设,降低制度性的交易成本,消除区域之间、产业之间的壁垒,形成有利于产业、产城、城乡、区域等不同维度融合的制度基础。加快建设新兴产业集群,尤其是重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引领产业融合发展。不同地区需要结合已有的要素禀赋优势、产业技术条件、市场发展程度,在遵循竞争优势、错位发展的原则下推动集群发展。最后,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循序渐进地推动,在此基础上协调好产城、城乡再到区域融合之间的内在关联。
加快构建高效的市场机制,发展和完善产权市场,在法律法规层面对数据产权进行合理界定,促进生产资料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自由流动。强化供应链管理,支持并引导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合理运用数字技术优化供应链管理,推动企业在缩减储存成本的同时提高响应速度。此外,在重点领域布局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政府通过研发补贴、优惠和税收减免等手段实现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bandao体育,半岛体育官网入口,吸引高精尖企业及与之相匹配生产要素的聚集。加强与高等教育机构及科研机构等专业部门的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做好基础保障bandao体育,半岛体育官网入口。引导金融机构开发支持性的产业基金,鼓励金融机构为制造业优化提升项目提供定制化的融资解决方案,促进项目的顺利落地。加速推动与全球供应链的紧密合作,积极吸收、改进现有生产技术,通过建立行业内数字平台,实现信息流、物资流和资金流的高效运作。
推动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鼓励制造业企业引入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生产的半自动化乃至自动化,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基于物联网的实时跟踪和分析工具实现对供应链管理的优化,相关部门要积极在关键区域部署高质量网络,为物联网的正常运行提供基础保障。加强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鼓励制造业企业引入大数据分析工具,用于产品设计、市场分析和质量控制,建立行业数据交换平台,推动数据在企业间和政府间的自由流动。支持虚拟仿真与远程协作模式蓬勃发展,推进云计算和虚拟现实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尝试建立跨地域、跨企业的远程协作平台,使中小企业也能有机会利用研究机构或其他大型企业的资源。利用大数据等分析工具,提高市场需求和消费者行为识别准确度,更快地响应市场变化。加强技术合作与交流,也需要合理确定技术研发与技术引进之间的距离与比例,遵循“自创为主,引创结合”的原则,处理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实现较高水平的创新绩效。针对在国外已经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技术,积极推动从“know how”向“know why”的转变,组织专家骨干团队对外源性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努力掌握关键技术、默会知识与技术诀窍,逐步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转变,高质量做好引进技术内部化的发展步伐。
推动区域产业联盟的建设落地,将相邻地区制造业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进行有机连接,共享资源和信息,从而形成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区域内互联网、物流、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及区位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制定,推动产业精细化及专业化建设,形成区域特色产业,确保欠发达地区具有同样的发展机会。鼓励发展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通过环境税、碳交易和补贴等经济手段推动制造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同时设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通过税收优惠或其他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相关政策及规则制定时,区域之间也需要协同,避免实施过程中的歧视,从而增加市场参与者的信心,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人才是推动产业融合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决定各项攻坚克难、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政府需要花大力气推动涉及人才激励的各项制度改革,以物质待遇招人、以情感激励塑人、以宽松环境育人、以激励机制留人,推动人才队伍的合理流动与适度集聚,实现人才队伍的优化配置。加强政府、企业和教育机构三方面的密切合作,为企业实现从“专精特新”到“小巨人”再到行业龙头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积极推行产业特聘专家制度,实施高端产业人才引进计划。建立并完善多渠道、多层次、广覆盖的“弹性育才机制”,依托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育一批科学研究型专家队伍。依托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培育一批技术开发型专家队伍。建设一批实践操作能力强、专业技术技能水平高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人才队伍结构。
政府需要从竞争性的市场中退出,市场的东西交给市场,转而成为良性竞争环境的提供者。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将无关紧要的、非决定性事项通过待查、后补等形式予以安排,减少行政审批环节与过程,提高服务事项的运行效率,降低制造业的市场准入成本,鼓励企业更加专注于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减少多部门对企业各项事权的分散审批与管理,大力推动一条龙服务和“只跑一次”改革,当好企业的“店小二”,有问必答、有事必办、随时受理、即时办结,真心实意为企业排忧解难。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系,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建立健全市场保护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加强部门执法协作,将侵权行为纳入信用记录,加大侵权违法惩治力度,为企业的研发和生产活动提供安全保障。构建起“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提高政策的透明程度,培育提升综合竞争新优势,提高对外资外智的吸引力,以体制机制创新、营商环境优化助推产业融合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China Economist (中文刊名:《中国经济学人》)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的面向全球发行的中英文学术期刊。China Economist创刊于2006年3月,始终致力于向全球传递中国经济学与管理学最前沿研究进展,搭建中外学者相互交流的学术平台和研究阵地,向全世界宣传能够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诉求的研究成果,促进国外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中国经济学人》先后被EconLit、EBSCO、ProQuest、SCOPUS等全球主流、权威数据库及索引系统收录,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是“代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英文刊最高水平”的期刊。
13988888888